首 页 政协动态 协商建言 委员声音 主席日志 正商量 议政瞬间 委员聊辽

首页>协商>委员声音

高蒙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2022年11月29日 13:37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2022年9月28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重要讲话发表二周年之际,上海电视台邀请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王巍和我到演播室做《最早的中国·文明探源看东方》大型融媒体直播特别报道节目。编导告诉我们,节目将从正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何以中国”系列大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入手,结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成果,以若干考古现场多点连线及多媒体融合报道的形式,还原中华文明从涓涓细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

无独有偶,在这之前的8月30日,《人民政协报》“新闻眼”栏目,以整版篇幅开启了“中华文明探源·何以中国”系列报道,通过探访解读全国性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梳理描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蜿蜒绮丽的脉络,以呈现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文明何以不朽。

我欣慰地注意到,京沪两地媒体在金秋时节的大型考古报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好事成双之趣。他们甄选的传播主题都与“文明探源”和“何以中国”有关,甚至连线或探访的考古现场也很是接近,那些过去只有考古学界知晓但近年越来越家喻户晓的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三星堆、殷墟等具有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价值的著名遗址都赫然在列,而且科技考古、多学科考古、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等都被当作了共同传播的话题。

媒体传播考古成果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50年代,《人民日报》就曾整版刊发过解读陕西半坡遗址考古成果的《我们祖先在原始氏族社会时代的生活情境》一文,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还拍过明十三陵定陵考古的纪录片《地下宫殿》,都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今,媒体推出的考古成果更具传播系列,更显时代主题,更加聚焦做好中华文明探源和“何以中国”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传播、转化工作,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众所周知,通过发现研究去复原历史、凭借保护利用来贯古通今的中国考古学,已走过了一百年风雨兼程之路,已从象牙塔里的冷门绝学,发展出两条踔厉前行之道:一是持续践行务实求真的科学发现和研究,借以复原古代中国历史,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二是不断开拓进取,延展出保护、利用、传承的全新领域,既向世人全面真实地展示了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还进入到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助力美好生活的新时代。

其实,“何以中国”何止是复原历史?文明探源又岂止是追溯源头?如果说各大媒体通过“何以中国”让大家了解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那么“是以中国”还将帮助我们回答“这就是中国”的宏大时代命题。这种命题既是考古学的,又是全社会的,既是中国式的,还是全人类的,既是新时代的,又是新未来的。

(作者系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考古学教授)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1月29日   第 03 版)

编辑:付振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