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艺文

良渚之证

2022年12月05日 11:22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 人民政协报 》 ( 2022年12月05日   第 10 版)

作者:李春雷

鲁班识字吗?

NO。

鲁班的老师识字吗?

NO。

鲁班的子孙识字吗?

NO。

直到鲁班去世2400多年后的20世纪80年代,全国大多数土木匠人仍然不识字。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都有一手精绝的手艺,打造家具、建造楼房、雕刻佛龛。而且,据载,当年故宫的建造者,同样如此。

那么,他们的经验和智慧,是怎么延传的?耳传口授,心心相印,绵延不断,子子孙孙!

这说明,在文字诞生之前,人类文明早已积累丰厚,就像一颗埋藏于泥土中的种子,最早的生长是根须。直到根须吸收足够营养、积蓄充分能量,芽尖才破土而出。而文化、文明、国家等等,都是芽尖出土之后绽开的叶片、枝干、花朵和果实。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总在默默地健全着适应自身生存、繁衍与繁荣的生命密码。这些密码通过生理记忆,积累起来,变成本能。

从无意识,到潜意识。从有意识,到有规划。

对良渚文明的认识,我心之初是怀疑。

怀疑的核心,是中原文化中心论,即东亚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但是,近百年来,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明,或许,气候温润的南方地区,更是中华文明早期萌芽的温床,比如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

只是,7000年前,中华大地上的文明之光,如满天星斗、遍地篝火,互不相连。彼时,已是新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对于石器的利用逐渐精细,出现了最早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建筑业。

生存、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了,物质和精神的贪欲暗暗膨胀。于是,便有了约定,有了层级,有了组织。而此时,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面对无法抗拒的遍地猛兽和狂风暴雨,面对神秘莫测的日升月沉和电闪雷鸣,他们愈发认识到了自身的渺小,萌生了本能的神灵敬畏意识。

可是,如何沟通神灵、祈求保佑呢?

考古证明,距今大约5100年前,生活在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良渚人,在采打石器的过程中,最早发现了玉。

玉者,石之美者。

良渚人,似乎惊悟到了什么: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物。

于是,玉便成为通灵的神器,便成为最早的礼器。

1936年,考古学家在余杭县良渚镇一带出土了大量玉器。

以后,这里不断出土各种玉器,特别是璧、琮、玉镯、冠形器、柱形器等。诸多器型,制作精良。

1992年,良渚镇西北约20公里处的莫角山遗址,竟然发现大片夯筑基址以及大型柱洞遗迹。

考古学家推测,这是一个中心城址。

2005年,该遗址出土的玉器和陶器上,发现一系列原始刻画符号,其中不少刻字方式较为规范。

2007年,莫角山宫殿四周,再次发现一圈环绕的城墙。

遗址的发掘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延展到反山、瑶山,江苏省张陵山、草鞋山、武进寺墩、罗墩,以及上海市青浦区福泉山等处。

观其规模,显然是一个古国。

这一切,都在昭示着一个疆域广阔的文明的存在!

去年秋天,我走进了良渚文明遗址。

金风衰草,夕阳斜照。细细观察着一处处遗址、一件件文物,心底的问号在一个个拉直。

最震撼的是城墙遗址。

原城墙南北长约1800—1900米,东西宽约1500—1700米,布局略呈圆角长方形。底部宽40—60米,普遍铺垫石块为基。石块呈尖锐状,显然是人工开凿。石基之上,堆筑黄色黏土,迥异于本地灰黑色淤泥,明显是客土。

城堡、玉器、祭祀……文明的萌芽,悄然而大,成为后世民族、国家的胚胎。

城北部,有一系列人工修建的堤坝。这样,即便有较大降水,对城池也不会构成威胁。更为奇特的是堤坝材料,用草茎包裹泥块,即“草裹泥”。这种技术,正是现代建筑中钢筋水泥的前身。

在水坝墙体前,我端详着当年的水草,禁不住伸出手掌,轻轻贴上去,似与古人握手。

刹那间,掌心冰凉、直击神经。浑身犹如电击,浑浑噩噩,眼前一片阴森幽冥,仿佛穿越了5000多年的时光隧道……

忽然,我又生疑惑:良渚文明如此强大、域内无二,为何只是存在1000多年?

风烟远去,日月无语。

但,仍有一些蛛丝马迹。

查阅历史典籍,最接近者,当是孔子与防风氏。《史记·孔子世家》载:吴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吴使问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此为大矣。”

其大意为,吴国讨伐越国,攻下会稽,获得一具巨大的骨骼。吴王专门派人询问孔子。孔子说,大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在会稽开会,防风氏迟到,被杀,这便是其遗骸。

现在看来,孔子的解释,是错误的。这些所谓“大骨”,应该是恐龙骨或其他大型动物化石。但关于大禹和防风氏的记载,却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防风氏,据多处典籍记载,生活在夏商之前的尧舜禹时代。其所在地,正是良渚文明一带。防风氏,或许就是良渚人,最少也是同类者。

良渚文明晚期,已进入中原夏王朝时期。受中原文化影响,长江下游地区的各氏族部落都在发生巨变,一些相对独立的古国已经存在。所以,夏禹在会稽召集各方首领聚会,颇有可能。

如果这样,良渚文明在大禹时代,已经沟通中原文明。再往后,便融化于吴越版图,更归属于周天子域内了。

由此,我们可以设想,良渚文明起步较早、进步较慢,后被强势的中原王权兼并。

夏商周,以黄河流域为轴心,便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华文明。

但是,良渚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确凿无疑。

良渚文明,实证中华文明5000年!

(作者系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编辑:陈姝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