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博物志 市场 鉴赏 人物 古玩

首页>收藏>资讯

第九届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会议聚焦农业遗产保护

2023年01月03日 09:34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1月2日电(记者 付裕)主题为“保护农业遗产 农耕续力前行”的第九届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会议日前在内蒙古敖汉召开,会议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

敖汉旗地处努鲁尔虎山脉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带。作为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地,敖汉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完整,是研究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和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区域。敖汉旗境内有许多重要的史前遗迹、遗物,在考古学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敖汉小米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在旱作农业起源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也受到了世界的关注。

2001-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对敖汉旗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进行3次考古发掘。采用浮选法获取经过人工栽培的炭化粟、黍的籽粒1600余粒。经国内外3家碳14实验室进行年代测定,确定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出土的炭化黍粒年代距今约7650年,相当于兴隆洼文化中期,这是西辽河流域迄今所发现年代最早的经过人工栽培的旱作农业遗存。为探讨旱作农业起源及早期传播提供了重要考古实证。正是由于兴隆沟遗址第一地点炭化粟、黍遗存的发现,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于2012年9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GetAttachment (4)

为探索世界小米起源、弘扬传统农耕文化、共谋小米产业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自2014 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赤峰市人民政府、中共敖汉旗委员会、敖汉旗人民政府等各方的精诚协作、共同努力下,“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会议”已成功举行了八届。这八届会议的顺利召开,为促进敖汉小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扩大了敖汉小米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由此带动了敖汉小米产业的快速发展。

近十年来,敖汉小米产业茁壮成长,相关成果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敖汉小米”品牌也实现了从无名到有名再到知名的嬗变过程,多个小米品牌荣获国家级金奖。2020 年,以敖汉小米为代表的旱作农业减贫模式入选全球减贫最佳案例。敖汉小米的成功,使之成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经典样板。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在致辞中说道,敖汉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遗址分布密集,在敖汉旗80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4000处各个不同时期的古文化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成立于1959年,自成立之初便长期在赤峰地区开展田野考古工作,60余年从未中断,与敖汉旗文物考古部门精诚合作,取得了一批显著的学术成果。

GetAttachment (5)

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委员,科研处处长,博士生导师刘国祥研究员做题目为《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与西辽河流域史前文明》考古报告。此报告围绕敖汉史前考古的重要性、西辽河流域史前文化的聚落演进(以教来河上游为例)与经济形态变革、旱作农业系统助推西辽河流域史前文明诞生三大方面进行论述。

据介绍,为了廓清敖汉旗境内史前遗址的分布情况,2008年6~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和敖汉旗博物馆联合对敖汉旗境内教来河流域的史前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敖汉旗境内的史前遗址的分布较为密集,已发现的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小河沿文化的命名地均在敖汉旗,红山文化遗址在敖汉旗也有大量的分布,为了探讨不同文化的遗址的分布规律,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教来河上游地区进行调查。

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不仅能助推当地经济发展,其对当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也有启示与借鉴意义,同时也有助于环境治理,敖汉旗有着八千年连续不断的农耕文化,如今当地农人依然延续着施农家肥、轮作、套种、人工除草等传统的耕作方式。敖汉小米的大力推介,让更多人看到了当地悠久的农耕历史、传统的农耕方式和独特的民俗民风,让全世界看到了敖汉旗独特的农产品历史文化价值和中国八千年农耕文化经久不衰的魅力,让世界看到中国、理解中国,提升了中华文化软实力,扩大了中华文化影响力,真正做到了“讲好中国故事”。

据悉,为进一步推动敖汉旗史前考古研究工作,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将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对敖汉旗西大梁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做好考古发掘工作,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以新的考古成果丰富敖汉旗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内容,深入阐释西辽河流域史前考古学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编辑:陈姝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