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大家谈 委员有话说 政协人语 同心论坛 议事厅 微言大义 望海楼札记

首页>要论>大家谈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3年05月09日 11:3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特邀评论员 张连起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5月09日   第 03 版)

近期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对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明确方向:“既要逆势而上,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也要顺势而为,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要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

实体兴则产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没有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的现代化。锻长板与补短板齐头并进,才能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更好防范经济风险,推进产业体系高质量跃升,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围绕重点产业链,分阶段分步骤补齐短板,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优质资源打攻坚战,坚决把一些急需紧迫的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确保产业体系的自主安全。要聚焦可行的重点方向,分轻重缓急、分阶段加以突破,准确区分“卡脖子”问题和“崴脚脖子”问题,优先聚焦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脉的重点产业链,形成稳定的保障能力或多元供应渠道,使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问题尽快得到明显解决。与此同时,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抗冲击能力,即使在受到冲击以后也能够很快恢复。为此,需要通过推动采购来源多元化、运输通道多元化和产业链合作网络化,对冲风险。聚焦标志性产业链和关键产品,加快绘制重点产业链精准合作图,建立产业链补链延链项目库,精准招引一批产业带动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外资重大项目。

点链协同,推动自主产品市场化应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要重点解决好国产化产品不愿用、不敢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努力解决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问题,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价值链。这是因为,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从0到1”的技术突破,也要促进“从1到N”的市场化应用,加快构建完善产业生态体系,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要突出强调企业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注重通过改革的办法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市场主体主动作为、应对风险和完善链条的能力。强化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围绕龙头企业发展需求,加大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保障力度和集中攻关。加快培育一大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打造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技术或服务出色、市场占有率高的“单项冠军”。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塑造国家竞争的新优势。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正在改变国际经济竞争格局。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这是对数字平台企业作用的充分肯定。应鼓励支持更多的数字平台企业在技术、模式和业态上加快创新,带动更广泛的就业,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发展数字经济,最具有潜力的领域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要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全面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效率,下大力气推动实体经济的数字化。

全面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应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要有一批创新引领的世界级企业,能够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支配地位,形成在技术标准、价格制定、供求关系等方面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培育一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行业“单项冠军”或“隐形冠军”。构建一个完整的现代化产业,不仅要有若干个世界级企业和一批行业的龙头企业,还要有数量众多的从事专项经营或以零部件配套见长的中小型企业。培育发展一大批在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独特建树,形成具有独特竞争力的“小巨人”企业。这些企业可以成为行业的“单项冠军”或“隐形冠军”,构筑起产业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为各类企业创新营造更好环境,促进企业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生力军作用。企业拥有了一流的创新人才,才有可能创造一流的技术和产品,现代化产业体系才有坚实的微观基础。要将数字人才开发纳入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之中,以产业人才数字素养和技能的提升为抓手带动数字人才的协同培育。根据不同产业场景对人才的数字素养和技能要求进行解构,形成产业层面人才数字素养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和行为层面人才数字技能开发提升指标体系。同时还应将产业人才数字素养建设工作纳入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等专项行动的遴选标准,从最有利于构筑我国产业数字竞争优势的基点出发,谋划数字素质提升的整体性战略布局,以数字化变革带动产业人才队伍数字素养蜕变。要改革现有的人才制度和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下大力气扭转一流人才不愿到企业的社会价值取向,促进更多的优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向企业集中。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


编辑: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