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动态 协商建言 委员声音 主席日志 正商量 议政瞬间 委员聊辽

首页>协商>委员声音

这一来,满载而归

——政协新闻宣传业务能力培训学习体会

2023年05月15日 11:21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兴趣与选择结合给人带来快乐。我为自己能够参加由人民政协报社主办的政协新闻宣传业务能力第一期培训班而大大点赞。心存向往,兴之所至,我全程用心参与。我深深地感到:这一来,来对了、来好了、来成了,不虚此行,满载而归。

5月6日报到,5月13日返程,在校学习整整6天。开班、结业庄重简约、规整有序。课堂教学八个讲座,包括了三个类型。党课有: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奋斗历程。政协理论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发展路径,人民政协制度的由来和初衷。新闻业务有:媒体人的数据素养,ChatGPT 浪潮下的传播革命与媒体操作,如何提升新时代政协新闻的传播力。三场现场教学则是在国家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人民抗日纪念馆举行。

我在全过程既是采集者、学习者,又是收获者、思考者。

这一来,打通了诸多知识的痛点堵点

两节党课影响深刻。左鹏老师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解读》,普遍联系相关报告,深入解读由来出处,精心比对表述的前后变化,深入浅出,让人叹服。杨克勤老师侃侃而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奋斗历程》,脉络清晰、内容精深,不带一纸,尽得风流。我在一些场合也讲过党课、宣讲过二十大报告,两相比较天壤之别,差距主要在于所讲内容大都浮于表层,深不下去,拎不起来,展不开来。此番学习让我有了高标准的参照和学习模板。

两个政协理论讲座非常必要。2016年进入政协工作以来,我热衷于具体事务,不太注重政协理论系统专研、深入学习,以至于对常用常说常写的诸多内容一知半解。许水涛、张峰两节专业课启示颇深,打通了对政协“超脱地位”“独特作用”的认识理解。有对人民政协制度追根溯源,知根知底有利于看清当下、展现未来;关于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内容,则对当下和今后工作的重点难点作了系统梳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内容,提升了学员们对政协协商的理解和认识,从理论层面的领会对指导实践具有极大现实价值和意义。听理论大家讲授,深感政协理论的深邃和逻辑,具有深沉的理论之美。特别是一语道破“自我摸索”的难点问题,让人倍感舒心愉快。这坚定了我坚持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只有不断学习方才可以锻造从事政协工作应有的知识能力、境界格局和豁达胸怀。

三个新闻讲座,各有特色。方洁老师立足媒体专业需要,围绕数据素养建设旁征博引,案例典型让人难忘,授之以渔的技能方法极具实用性和操作性。喻国明老师从影响中国传媒业发展的四大特征谈起,围绕传播革命、数智时代、元宇宙等新时代新业态有讲有评,听来耳目一新,思之为之一振,给人启示颇深。王相伟老师就新时代政协宣传事业大局,深谈凝聚共识,畅谈提升政协新闻传播力的方法路径,“不能为了融合而迎合,不能为了流量而流俗”的新闻主张,体现出了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听来振聋发聩。

这一来,形象深刻地感受到“国之大者”

进入新时代,“国之大者”走进了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心里,体现在全过程了各方面。但诸多“国”字头的大型陈列展览,笔者身在基层难以亲眼见证。这次安排在国家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人民抗日纪念馆的三场现场教学,让我对“国之大者”有了深入而逼真的具象感受。

国家博物馆深切为中华文脉的源远流长而神往赞叹,民族自豪感由然而生,精美绝伦的瓷器,巧夺天工的书画,象征财富的钱币,各具情态的佛像,诸如此类,凝聚成伟大而雄起的中华文明,着实应当文而化之、文而明之,持续对她身怀敬畏和用心爱戴。复兴之路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阐释仿佛在耳畔回响,一字一句激荡心胸,振奋人心。

中国人民抗日纪念馆建在北京宛平城内,展示了中华儿女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在这里,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泪和血性,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冤屈和不屈,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奋起和雄起。中国人民抗日从另一个层面告知我们,何以成为国之大者之“大”,这是国之大者的底线和底气。而走在宛平桥上,走过象征全民族抗战爆发的革命证物上,让人心里涌荡起深深的沧桑悲凉,今日国之大者来之十分不易,的确务必十分珍惜。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为沉稳端庄的“工”字形建筑,“旗帜”“信仰”“伟业”“攻坚”“追梦”五大主题雕塑引人注目,展览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线,设计了4大板块。2600余幅图片、3500多件套文物实物,全方位全过程形象深刻地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让人深切地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由知识认知提升到了理想信念。

这一来,走进中央社会学院,结识诸多师友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它的“特”在于,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高等政治学院,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创建于1956年10月,由毛泽东同志定名“社会主义学院”,周恩来确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邓小平同志题写院名,表明了它特殊的政治地位。学校里校园文化浓郁大气,能在这里学习一周的确是一件幸事。

培训课间饭后,学员们自由地在校园漫步,见到了政协同仁,随意攀谈,互加微信,表达着政协大家庭的温暖和真诚相识。当然,以地域交往的更为频繁一些,住宿安排在一块,彼此习惯相近,交流的更多一些。山西八名学员接触,一生二熟,不知不觉把“正好”作为接洽的口头禅,一说起来似乎就是标识,细细想来“正好”代表着一种赏识和互动,有积极意义。 联谊交朋友,协商大家庭。300多人的班级,一周的朝夕相处,彼此间不笑不说话,话语都生情,这份情谊殊为难得。

同学可亲,老师可敬。所有老师都毫无保留地把课件发在群里,传递给每一个学员。要知道,课件是老师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教研高度结晶,无私地公之于众,这份情谊值得惦记,这种情怀令人尊重,它应成为政协文化包容大气的体现。

当然,就我个人认为,这次培训组织尚有一些提高之处:如果能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大家彼此熟悉更多一些;如果能把《人民政协报》编采业务嵌入得更深入一些,让大家有实用实干的针对性,如此则收获将更完满丰足。

因为留恋,所以难忘。我不想说再见,因为学习没有再见,只有接续前行,从“人民政协报一周培训”拓展到每个“一周”坚持学习,坚持知行合一、学而时习之,则是人生大幸、人生之美。


(作者系山西省吕梁市政协信息中心副主任 雒晓利)


编辑:付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