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讲习所 平语近人

首页>讲习所>讲习所

讲习所 | 汲古以润今,在古籍保护与传承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3年06月12日 17:54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4

6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对于职业生涯都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古籍相伴的我而言,这既是对曾经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肯定,也是对进一步开展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要求。

5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

瞬间和永恒

中国历史上历代都有一批有识之士阐释整理典籍,保护修复古籍,让典籍浩如烟海,让文明广泛传播承继,令中华文脉不曾中断,也让所承载的中华文明成为永恒。而历史上政治动荡的影响、兵燹水火之厄,管理不善的危机,也曾经使珍贵典籍瞬间化为乌有,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今年中国国家图书馆迎来114年华诞,作为国家总书库,国图在为国家决策服务、为学术研究服务和为社会大众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服务依赖书籍,国图形成现在的藏书规模,得益于前辈的书之爱。1952年,著名实业家周叔弢先生将他藏书中的最精品——宋元明刻抄校本书715种,全数捐给国家图书馆。周叔弢先生讲到选择国家图书馆作为善本归处的原因:“捐书如嫁女儿,要找个好婆家,北京图书馆善本书部由赵万里先生主持,他是真懂书爱书的,手下又有他培养出来的如冀淑英同志等,书捐到那里可谓得所,我是放心的。”受前辈的影响,现在古籍馆的工作人员依然遵从着爱书如护头目的传统,以敬畏和热爱,守护着,不忍心看到书受一点损伤。

过去说纸寿千年,代代传承的古籍之爱,让国图的纸本文献超过1600年依然触手如新,可以安全交给下一个千年,得以永恒,这是我们这一代的骄傲。这些永恒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理解古代中国。

汲古以润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赓续的目的是谱写当代华章,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加之安全保障体系的加持,国家图书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看到各种载体的古籍特藏,不仅向国内外读者展示,还通过大量出版,令孤本不孤,冷门不冷,融入生活。从《中华再造善本》,让孤本秘籍化身千百;到“国家传统典籍整理工程”,让丝路文献完美呈现;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黄河历史文献》公布资料,助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纸拓千秋:国家图书馆藏古器物全形拓题跋集》为古文字工程提供素材;《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历代农业古籍珍本丛刊》《中国古代服饰文献辑刊》等勾画古今生活;《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国家图书馆善本掌故》等则让古籍进入校园、进入百姓生活。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多的人通过汲取古籍中记载的古人思想智慧,润及今天的生活。

师古而不泥

除了古籍中文化精髓的挖掘之外,在与古籍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推动中,科技赋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体现着中华文明的创新精神。

近年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修复技艺”“传统书籍装帧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敦煌遗书修复技艺”“甲骨传拓技艺”成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籍修复等技艺得到有效传承。而对古籍中的记载、传统的技艺手段则师古而不泥古,将现代技术应用到修复业创新发展中。几年间,“天禄琳琅”修复、西夏文献修复、敦煌遗书修复以及《永乐大典》修复,实验室纸张纤维检测分析、材料研发……对古籍记载和新科技赋能的一次次尝试,如濒于失传的修复手法以及难以解决的修复材料,特别是瓷青纸、粉蜡笺纸、仿古真丝画绢、真丝绫子的制作技术的解决,让修复更科学更规范的机器人设备研发等,成为古籍修复在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的生动案例。

开放而包容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深刻阐释,既道出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特点,也点明了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的契合点。

五千言的《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两千年间,《道德经》注释便有千余种。唐朝,玄奘法师、成玄英道士将《道德经》译成梵文,传到印度等国。16世纪《道德经》开始进入西方世界,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黑格尔、尼采、托尔斯泰等对《道德经》都有深刻的理解。《道德经》不但滋养着中国人,也成为畅销全球的经典。

同样有重要影响的还有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著作《论语》,国家图书馆就藏有200余种《论语》译著。2019年3月法国总统马克龙作为国礼送给国家主席习近平的1688年抄本《论语导读》,也印证着17世纪《论语》在西方人的眼里已经成为治国理政的指南。

西方的经典也在不断传入中国,西方哲学、文学名著,西方科技、医学的译本,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其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结合中的互相成就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

创造历史,任重道远。《荀子·修身》说:“路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做不成。”即所谓“行则将至”。心动+行动,必无往而不胜。

6

△本文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3年06月12日 第10版)

作者:陈红彦版面编辑:谢颖


编辑:张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