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聚焦

从无风三尺土到桑葚香满天

——黄泛区水土保持的突围之路

2023年06月15日 10:41  |  作者:王菡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夏津1(2435878)-20230615103830

黄河古道森林公园风景区内的桑树

6月的夏津,随处可见挂满葚果的桑葚树,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桑葚的香甜气息。这个曾经是“治沙利器”的“神树”如今更是成了夏津人致富的“宝树”。

作为山东省典型黄泛区的代表,夏津曾经“无风三尺土,有风沙满天,关门盖着锅,土饭一起咽”,饱受风沙困扰之苦。如今,不仅风沙不再,更是逐渐走出一条黄泛区水土保持助力乡村振兴的绿色发展之路。

防风固沙初见成效

黄泛区,系黄河历次决口、泛滥、冲淤而成,盐碱、沙化土地较多,包括冀中、冀南、鲁北、鲁西、豫北、豫中、豫东、皖北、苏北等地区北至天津南达江淮,涉及5省110个县(市)面积达25万平方千米,耕地720万公顷,人口达8510万。

夏津,便是山东省黄泛区的典型代表。

“小时候听家里长辈说,以前这里都是沙丘土堆,家里种的庄稼也蒙上了厚厚的沙土。”在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风景区内,夏津县苏留庄的闫登武告诉记者。

据介绍,在长期与风沙作斗争的过程中,夏津人民发现桑树生命力旺盛,其根系发达、根深可达4米,在干旱、半干旱以及荒漠地区也能顽强生长,具有强大的防风固沙和保土功能。因此,桑树也成为夏津风沙区治理的首选树种。

在当地百姓纷纷植桑造林下,夏津土地也开始稳定出产,风沙漫天的现象也得到根本好转,在清朝中叶,夏津桑树林已是郁郁葱葱一片,并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鼎盛。

“打我记事儿起,这里就种植了很多桑树,这后面的几十亩都是我家的,快来尝尝。”闫登武热情地招呼记者。

桑树多了起来,风沙也渐渐远离,夏津的水土保持工作更是渐入佳境。

据夏津县副县长隋荣霞介绍,为了紧跟时代发展变化,近年来,夏津县将水土保持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高标准编制夏津县水土保持专项规划及相关产业发展规划,为水土流失预防治理、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政府预算拿一块、经营主体出一块、社会资本投一块、受益群众集一块等形式,建立起了政府资金为主、社会资本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截至2022年底,累计完成水土保持治理保护项目投资1.88亿元。

助力乡村振兴

被桑树“包围”的夏津人已不再满足简单的“防风固沙”,而是从桑树上寻求更多的致富密码,不断挖掘桑树的价值。

在夏津县委县政府的统筹谋划下,夏津县各个村庄办起了合作社。每年丰收季节,村户们收获的桑椹,除了将一部分销售给游人和果贩后,剩下的大部分都交给合作社统一处理。合作社收购回来后,对桑椹进行深加工,把桑叶、桑果、桑枝、桑根、桑树皮等做成椹果酒、椹果食品、桑叶茶等产品,再对外销售。

“鲜桑葚的销量不大,一斤也就一两元钱,但加工后便可以达到几十元一斤,每年椹果丰收季节,能够为家庭带来5万多元的收入。”闫登武说。

据介绍,目前,夏津县的企业年加工椹果能力可达2万吨,桑叶可达1000吨。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目前拥有桑果各类加工企业13家,传统加工作坊近20家,年加工各类桑果产品干6000余吨,桑黄500公斤,销售区域已覆盖全国各地,部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桑产业综合开发年产值达10亿元。

苏留庄镇后屯村党支部书记田光波介绍道,现在,后屯村共有1444户、3144口人,人均1.5亩桑树。通过发展桑产业,2022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5000元以上。

夏津县委书记沙淑红表示,作为黄泛平原风沙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夏津县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围绕乡村振兴,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水土保持新模式,实现了生产条件变好、生态环境变优、产业发展壮大的叠加效应。

院士专家出谋划策

在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世界水土保持学会、山东水土保持学会主办的全国黄泛区水土保持与乡村振兴高端论坛上,夏津的经验被业内专家积极肯定,认为对于黄泛区水土保持助力乡村振兴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但专家也表示,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在统筹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协同发展上存在观念差异、资源约束与优先级、技术进步与适用、利益相关者协调、短期与长期目标的平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

2022年12月29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和工作体系更加完善,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全国水土保持率达到73%。到2035年,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全面形成,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显著增强。

院士专家纷纷出谋划策。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认为,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协同关系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各地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来平衡两者关系,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技术研发和应用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相互促进”的观念,让公众认识到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于健也表示,由于连作、复种等对土地的长期过度利用,土壤肥力缺乏,难以支撑作物正常生长,造成化肥用量不断加大,过量施用化肥大量消耗耕地中有机质,使耕地退化,引发大量水土流失。

“土壤板结、沙化使土壤持水与保水能力下降,影响作物生长。”于健说,解决上述问题,可使用土壤调理剂,其不仅可通过自身吸水,提高土壤含水率,还可显著降低土壤释水速度,提高土壤持水能力。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首席专家张晴雯则关注农业面源污染。建议,农业清洁流域构建应从“单点防控”转向“流域统筹”,以汇水区为基本单元,形成点—线—面—体流域统筹系统方案。

“全域治理的核心理念是污染物减量化,从源头减少不必要的资源、能源投入;资源再使用、再循环,尽量多次利用中间产品,多次循环。”张晴雯说。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6月15日   第 06 版)

编辑: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