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博物志 市场 鉴赏 人物 古玩

首页>收藏>资讯

文物里的夏日养生故事

2023年06月29日 16:38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施泳峰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6月29日   第 11 版)

西汉宴饮图画像砖拓片

西汉错金博山炉

帛书《五十二病方》(局部)

西周齐侯青铜匜

竹柄纱地堆绫加绣花蝶扇

炎炎夏日,气温高、湿度大,起居养生方面,应时刻注意顺应自然变化,饮食温热清淡。在许多典籍中,古人也曾留下诸多夏日养生“秘笈”。笔者试从博物馆藏文物中,跨越时空寻找历史留下的故事。

夏日养生重在平常

夏日里,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养生方法之一,就是养成勤洗手的良好习惯。实际上,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已经开始规范洗手的礼仪。

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一件西周齐侯青铜匜,高24.7厘米,长48.1厘米,重6公斤,是目前发现的西周青铜匜中最大、最重的一件。

一般来说,青铜匜与青铜盘配套使用,先用青铜匜盛上清水,由一位侍者手执青铜匜从上向下慢慢浇水,贵族仰掌洗净双手,另一位侍者用青铜盘在下面承接弃水,洗完双手之后洗手者接过侍者递上的手巾擦干双手,《周礼·春官》称之为“沃盥之礼”,所以现代汉语中还保留有“盥洗”一词。

面对暑热,很多人都选择清凉的空调房间,但即使再热,也要多开窗通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效维持室内空气清新。

对于清新空气的重视,古人也作过很多研究。据西晋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汉武帝年间,汉武帝曾下令“焚烧香丸,以辟疫气,长安中百里咸闻香气芳积,九月余日,香由不歇”,从而起到了清新空气、祛除虫害的作用。

河北博物院收藏有一件西汉错金博山炉,通高26厘米,腹径15.5厘米,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炉身似豆形,通体错金,刻画出秀丽的自然景色与生动的狩猎场面。

除了日常勤洗手、多通风以外,重视分餐制也是预防夏日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唐代以前,人们普遍实行分餐制,在出土的汉代壁画、汉代画像砖中均可见到分餐制的宴饮场景。

唐代以后,合餐制才逐渐取代分餐制。据唐代欧阳询等编撰的《艺文类聚》记载,荆轲刺秦王前,燕太子丹宴请荆轲,与荆轲“等案而食”,即两人的食案上放着相同的食物,两人分餐进食。

成都博物馆收藏有一件东汉宴饮图画像砖,长47厘米,宽38厘米,1981年出土于成都市金堂县土桥镇曾家包村。画面中有樽、盂、杯、勺等餐饮器具,一人一案,席地而坐,是非常典型的分餐制场景。秦汉时期巴蜀地区凭借都江堰的灌溉之利,成为天府之国,汉代的画像砖记录下了当时的宴饮场景。

心静自然凉

扇子是中国人最为喜爱的消暑纳凉工具,从古至今,夏日里,人们对于扇子的喜爱,溢于言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竹柄纱地堆绫加绣花蝶扇,即为清宫旧藏。

这柄竹扇面绣地轻薄,两面图案虽同而技法全异,正面刺绣针法繁复多变,以套针为基础,用施毛针、钉针、缠针、打籽等针法绣花卉,用滚针、钉金针法绣蝶须,生动自然。背面堆绫绣的技法同样繁复,按正面蝴蝶花卉图案剪出绫片,以笔墨渲染色彩,贴于相应的位置,压盖住刺绣的针脚,并以钉针固定。绫片微突起于纱面,颇具立体感,将蝶的动感、花的婀娜表现出来,具有非凡的艺术效果。

清代的柏木冰箱则显示了古人消暑纳凉时的经典创造。在柏木冰箱上,有一对箱盖,盖上有四个铜钱纹开光,用于将箱盖提起。箱内设一层格屉。冰箱外部的两个侧面各安两个铜提环,以便提拉冰箱之用。冰箱下承柏木座,座面、束腰及鼓腿拱肩处均包镶铜片,足下连托泥。

盛夏时节,天气炎热,在格屉下放置冰块,将食品置于屉板之上,而箱内四壁用铅皮包镶,可以隔绝外面的热气进入箱内,利于冰块保持低温,对箱内储藏的食品起到冷冻保鲜的作用。

如果不小心中暑,古人也有重要的中医中药方法治疗。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记载了113个中药方剂,如治疗乙型脑炎的白虎汤、治疗肺炎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疗痢疾的白头翁汤、治疗阑尾炎的大黄牡丹皮汤等,直到现在还在被人们使用。

湖南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件西汉帛书《五十二病方》,全书达一万字,是高约24厘米、长450厘米的长卷,1973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是迄今所见最早、最完整的古医方专著。这份帛书黄褐色,多有残破,共计有462行,是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医书中内容最丰富的一种,详细记载了医方283个,药名254种,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五官科等103种疾病的治疗医方,真实地反映了西汉初期以前的临床医学和方药学发展的水平。

文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与汗水,展现出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优良传统。了解文物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学习文物知识,也可以让暑热的夏日,多一分清凉。

(作者系上海市黄浦区政协委员、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研究员)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