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建言立论 统战新语 双向发力 民主监督 提案工作 实践探索 委员自身建设

首页>理论>建言立论

和平发展道路的深厚文明根基

——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2023年08月02日 13:03  |  作者:吕存凯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从贯通5000年中华文明发展史的宏阔视野,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深厚文明根基,需要我们认真领会、深刻理解。

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是由中华文明的经济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中国古代文明以发达的农耕文明为基础。一方面,农业生产由于高度依赖自然规律的长周期性特点,必然要求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来保证其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以“男耕女织”为特征的小农生产基本可以实现生活资料的自给自足,无须过多的外部资源。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制约,决定了中国古代政权均以“劝课农桑”为第一要务,从根本上缺乏对外扩张的动力。经过漫长的现代转型,当代中国已经深度参与到全球经济体系中,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密切经济联系,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是中国的利益所系,也是世界各国的利益所系。

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是由中华文明的国家发展模式所决定的。中国作为一个超大规模文明体,不是通过外向型的武力扩张实现的,而是通过一种内生性的聚合方式形成的。在历史上,中华文明以具有丰富物质和精神资源的中原地区为核心,形成一个文明的“旋涡”,对周边地区和族群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众多相关者接连不断地加入其中,使得旋涡逐步扩大,最终达到稳定而形成了一个广域的中国。这种内生性的聚合比外向型的扩张所形成的文明体更加稳固和持久,由此造就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当代中国,各民族以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为基础,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是由中华文明的文明交往理念所决定的。在文明交往中,中华文明坚持和而不同的基本理念,始终尊重不同文明的多样性,追求不同文明的和谐共存,并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推动自身的更新和发展。这种兼容并蓄的文明观造就了中国古代多种宗教和合共生的生动局面。而各种外来宗教在传入中国后,经过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交涉交融,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中国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佛教。当代中国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文明交往理念,集中体现为“全球文明倡议”。在文明交往日益频繁的当代世界,坚持文明的平等、互鉴、对话、包容,才能有效避免文明隔阂和文明冲突,增进文明交流和文明理解,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是由中华文明的国际交往传统所决定的。在国际交往方面,中华文明主张“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中国在古代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但却很少主动向周边国家实行征伐扩张,主流的做法是以安边为本、睦邻为贵,而少数武力攻伐的行为也会在中国内部受到批判和反省。近代以来,中国长期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但在追求民族独立的同时始终没有放弃世界和平的理想。当代中国继承和发展了这种和平主义的历史传统,在对外交往中始终坚持平等尊重、互惠互利,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总之,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奠基于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成就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当代中国坚持胸怀天下、立己达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致力于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这是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鲜亮底色。(作者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讲师)

编辑: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