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2年第六期 2022年第五期 2022年第四期 2022年第三期 2022年第二期 2022年第一期 2021年第六期 2021年第五期 2021年第四期 2021年第三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3年第四期

束广就狭 以意为先——再读杨晓刚的《南渡北归》兼议其人其艺

2023年08月09日 11:20  |  作者:崔文涛  |  来源:《画界》2023年7月第4期 分享到: 

杨晓刚的学脉北南相济、为人春风化雨、做事无怠无荒。他的水墨人物画承齐鲁文运之厚泽,得诸位方家之真传,既深具笔墨灵韵,又倍增刚健雄强,形成了束广就狭、以意为先的风貌。他言辞不甚多、思路很清晰、想法极睿智,具备纯粹艺术家难得的理性思维,能够春风化雨般的让复杂事务得到合理的安置。他担负着多重社会角色,在社会组织的运行、美术活动的筹备、慈善事业的推动等方面均有优秀的建树。

南渡北归(国画)180×160cm-杨晓刚

南渡北归(国画)180×160cm-杨晓刚

杨晓刚以水墨人物画著称。他的水墨人物画主要包括少数民族、近现代人物、古代人物三个题材,在意蕴、技法及表现形式上各有侧重。《南渡北归》是他成于2014年的近现代人物代表作之一,是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一件力作。此幅作品描绘的是抗战期间组建或任教于“西南联大”的一干著名学人,抒发的是“刚毅坚卓”的文人风骨,缅怀的是“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的士林精神。在笔者看来,无论立意还是构思,无论情怀还是技巧,《南渡北归》均堪称山东一域近年来在近现代人物画或曰历史人物画创作领域的突出范例,放眼画坛不遑多让甚或别领风骚,最能代表杨晓刚的文史修养和人文情怀。

百年铁桥横渡-金河南北通途(国画)240×200cm--杨晓刚

百年铁桥横渡-金河南北通途(国画)240×200cm--杨晓刚

遗憾的是,大约是因了对这一时期历史普及性教育的不足或因其所表征的士林精神带有显著的精英特色,今天的我们虽知“西南联大”的赫赫威名,称羡她大师云集的璀璨面貌以及培养出的若干一流人才,但除非有所研究,否则对那些挈妇将雏颠沛流离,伴着冷雨凄风和青灯孤影,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传道受业解惑的先贤们是难有充分认识的。除却部分进入过教科书的人物我们能够有印象外,多数人物忽然提及时往往微微一愣,并不知其学问或功业如何,脑海中也实难浮现其形象。大约也是与此相关,影响了《南渡北归》的通俗普及和学界解读,作品并没有获得与其品质、内涵相对等的来自学界、画坛的价值判定。

南开之父严修先生像(国画)210×125cm--杨晓刚

南开之父严修先生像(国画)210×125cm--杨晓刚

对人物画尤其是历史人物画的解读,首先要了解所描绘者为何许人也。《南渡北归》所描绘的分别是蒋梦麟(北大校长)、梅贻琦(清华校长)、张伯苓(南开校长)三位著名学者、教育家,以及陈寅恪、闻一多、吴宓、金岳霖、钱穆、沈从文、朱自清等7位文史巨匠或文学大家。他们均是清末民国时期引领风骚,著作等身、名满天下的大教授、大学问家。在家国沦丧之际,大师们绝不委身侍敌,辗转来到西南边陲,组建或加入“西南联大”为国家培养读书种子,积蓄人才和希望,正如“西南联大”的象征意义一样,这些文人亦是文化的、民族的、国家的不屈奋斗的象征。

从作者的立意及创作过程,足以窥见作者对史实的研究求证,对人物真实形象的考据,对时代风致的概括和文人风骨的总结,这些需要十足的画外功夫。杨晓刚并没有选择独幅人像或某个广闻人知的事件、细节草草了事,而是用群像的研究来概括一个时代的风骨,这是他为自己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于杨晓刚而言,得益于他在南开大学所受的培养,这是综合类大学美术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优势—能够给予学生跨学科的综合教育。在这样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高校求学,当是他引以为傲的。我们仿佛能据此发现令这幅佳作产生的情感因子,这也是艺术家多年以来善学、善读、善问、善思的必然结果。

民国大先生(国画)245×452cm--杨晓刚

民国大先生(国画)245×452cm--杨晓刚

在技巧层面上,《南渡北归》与杨晓刚少数民族人物画常用的金石笔意有所不同,介于楷行之间,多用直线以求正直刚卓的质感。采取近似满构图的方式,不做刻意留白,营造一种“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的学人气势。在形象塑造上以意为先,注重气质的塑造,不做细节的过多雕凿,抓取人物主要特征、反映人物突出个性。如三校长虽洒然围坐但端庄挺直、目光迥然。七学士次第挺立,瘦削、挺拔,带有毅然决然的精气神。陈寅恪与闻一多的塑造尤为典型,艺术家抓住了陈氏有目疾和性格较孤傲的特点,也通过对紧缩眉头的刻画表现了闻氏嫉恶如仇的斗士风范。在色彩运用上,《南渡北归》延续了作者既有用色风格,围绕作品进行了更多的具体化、象征化处理。红黑相间做廊柱形状的背景色可视作中华文化积淀的象征或血火交融的历史情状,瓦斯灯下黄灰相间的背景色象征的是知识之光以及不绝如缕的文脉传承与胜利信念……总体上说,技巧层面上的设置都是围绕作品意图呈现的气质而进行的。

羲之赏鹅(国画)136×136cm--杨晓刚

羲之赏鹅(国画)136×136cm--杨晓刚

如果说以《南渡北归》为代表的近现代人物画更多呈现了杨晓刚的文史素养,那么少数民族人物更多的承载着他的普世情怀。事实上,少数民族人物作品更多的体现他成熟的个人风格,少了历史画的沉郁、凝重,挥洒自如兼具广泛的象征意味。毋庸讳言的是,少数民族题材尤其是藏族题材、惠安女题材大行其道已有多年,自吴作人、陈丹青等先生在《藏女负水》《西藏组画》等作品中“发现”藏族风情以来,各画种艺术家跟风直上,走马观花、猎奇揽胜的相关作品不在少数。杨晓刚关注这些题材,涉猎这些题材,从不模仿别家的姿态,终成自己的面貌,成功的首要因素大约如他所言—自己画的东西首先要能感动自己,他是投入真实情感的。

鹊华秋韵(国画)136×136cm--杨晓刚

鹊华秋韵(国画)136×136cm--杨晓刚

在此类作品(尤其是藏族题材)的创作中,他更多地借重金石学的笔意,以浓墨渴笔勾勒皴擦衣褶带纹、草木山石,简化背景,以大色块破解画面—强烈的视觉对比分割画面的同时提升象征性,赋予了作品以静穆庄严、苍砺雄浑的整体质感。以意为先,注重人物表情刻画风格得到了保留乃至强化,且根据人物的特质或勾画少女的温情、僧侣的虔诚、少年的童真。他的着力点始终在于对一个民族悠久文化和精神的宏观概括上,因而赋予了作品以典型性。《圣境》 《圣梦》《圣途》《祈愿》《祥光》《花季》等藏族风情的人物画作品,如冯远先生所言:“显现出某种若隐若现的尘世与上界交会的情境氛围、音乐韵致以及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作者热烈的内心情感呈现在画面之中的却是集体凝视式的静穆,似期盼、是希冀、又像等待。他弱化了人物的表情,甚至完全过滤去人的喜怒神色,代之以平静、平和、平实的瞬间形象与神情的定格。”这种静穆、平和的美学韵致是艺术家观察、体悟、凝练、总结的结果,也是艺术家着力突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核,彰显其精神的圣洁与庄严的自然结果。

孔子咏兰(国画)136×136cm--杨晓刚

孔子咏兰(国画)136×136cm--杨晓刚

杨晓刚清醒地认识到:“画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实际当中的。”画家首先是一个社会的人,纯粹艺术的理想化生存在书本里,过分的理想主义既不利于艺术家的创作也无益于艺术的广泛普及,且有悖于艺术的基本规律。基于这样的基本判断,他切入生活,积极地从事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克勤克俭、无怠无荒,如文初所言,他担负多重社会角色,在社会组织的运行、美术活动的筹备、慈善事业的推动等方面均有杰出的建树。

易安居士(国画)136×136cm--杨晓刚

易安居士(国画)136×136cm--杨晓刚

尤其为人称道的是他在山东省青年美术事业上所做的努力。杨晓刚以开明的思维和包容的姿态看待青年人的艺术,鼓励大家要紧跟时代步伐大胆思考和创作。他曾说:“有想法的年轻人会用各种表现的方法,有时候多一些尝试是有意义的。我觉得有些年轻人的创作还是谨慎了,应该看到更随性的作品。对于他们更多的是羡慕,我现在达不到这种感觉,希望能学一些。”担任山东省青年美协主席以后,他在这个组织良好传统的基础上,通过“青春·担当—山东青年美术力量系列展”的举办,让一大批优秀的山东青年美术人才在全省和国内众多地同行面前得到了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让青年人的创作更好地走上了学术的正轨,这是一位艺术家薪火相继的社会担当。

(作者系山东美术馆策展部主任)

圣-境(国画)190×175cm-2008年-杨晓刚

圣-境(国画)190×175cm-2008年-杨晓刚


杨晓刚

现任山东美术馆馆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政协常委、济南市政协常委、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齐鲁文化英才、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2020年度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杨文军

版式设计:汤炜

未标题-1

2

3



编辑:画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