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资讯 多彩旅程 美丽中国 茶旅人生

首页>休闲>资讯

云南临沧市耿马县政协助力造纸文化传承

让千年文化“点亮”乡村振兴

2023年08月18日 10:56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本报记者 吕金平 通讯员 李茜茜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08月18日   第 09 版)

盛夏时节,走进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定镇遮哈社区芒团自然村,路旁绿油油的芭蕉树映衬着一栋栋整齐排列的新式傣楼,家家户户小院里随处可见制纸器具、晾纸架和戴着白色头巾的傣族妇女们忙碌的身影。就在这样的一个小山村,跨越2000年的中国造纸术得到了完整的活态展示传承。

芒团村是一个以傣族为主,傣族、汉族、佤族杂居的村庄,因盛产“白棉纸”而闻名,素有“中华傣家造纸第一村”的美誉。芒团傣族民间手工造纸技艺传承东汉蔡伦造纸的完整工序,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堪称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600年的延续传承,手工造纸如今已成为芒团村群众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承载着芒团傣族的精神追求,积淀成为厚重的民族文化。”县政协委员艾叶是傣家家族造纸第九代传承人,也是全村造纸者中为数不多的年轻人,从2006年5月开始她便跟随奶奶学习造纸。

也正是这一年,芒团手工造纸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后依托这项技艺传承,芒团村先后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入选国家传统村落名录,国家3A级旅游景区。目前,全村有造纸专业户63户,年产白棉纸100多万张,户均年造纸收入达3万至5万元,产值约200多万元,产品远销上海,并出口至泰国、缅甸等国家,穿越近千年的造纸文化技艺已成为当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

“芒团手工造纸原料为‘构树皮’,傣家人叫‘埋沙’。从树皮到成品纸,要经过浸泡、蒸煮、捣浆、抄纸、晾晒5步流程,包含采料、晒料、蒸煮、洗涤、捣浆、浇纸、晒纸、砑光、揭纸等11道工序,全程仅添加起碱化作用的植物灰,不添加任何化学制剂。”艾叶介绍,这项工艺是在中国传统造纸术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鉴于构皮纸具有坚韧洁白、柔润光滑、久存不陈、力撕不破等优点,过去多被官府用来颁布告示或书写公文、任职文书,也常被寺庙用来抄写经文。

为了让古老的技艺焕发新颜,艾叶结合广大消费者的喜好,通过融入花草等自然元素和民族特色,将芒团傣族手工纸制作成笔记本、扇子、灯笼等美观的文创生态工艺品,借旅游文创的东风焕发了新的生机。

任何产业的发展也少不了困难和问题。为破解白棉纸“布局分散、品质不一、质量参差”等问题,近年来,耿马县政协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汇众智、聚众力、集群策、建良言,全力助推孟定芒团傣族手工造纸文化传承工作,为建设边疆民族文化高地贡献政协力量。

工作中,县政协用好提案建言“利器”,先后组织委员提交了“关于打造‘傣家造纸第一村’的提案”“关于将孟定芒团傣族手工造纸工艺流程展示室和体验室建设成为具有民族特色建筑体系的提案”“关于打造好芒团傣族手工造纸技艺名片的提案”等一批提案,促成了芒团纸文化景区、傣族手工造纸文化传习馆、傣族手工造纸体验馆(旅游民宿客栈)等建设。

如何在新时代让造纸技艺焕发出全新的光彩,让其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县政协立足本土特色、挖掘多方资源,发挥委员作用,助力造纸技艺传承,进一步擦亮打响“中华傣家造纸第一村”金字招牌。

在县政协和各方努力下,以艾叶牵头成立了临沧孟定芒团傣影手工艺术有限公司,采取由其家庭成员作为公司骨干,村里造纸户为成员,规模性订购共同完成产品出炉,销售收入按质按件计量并分配,实现以公司化运转带动了芒团造纸技艺的保护、开发与利用,芒团白棉纸的产量、产值和销量也随之大幅提升。

同时,当地依托“非遗+旅游”模式,以传承造纸技艺文化和提升生态文化产业园效益为创建目标,加强文旅融合,建成农家乐、傣家民宿、芒团古法造纸客栈民宿60余户(间)。2022年,芒团自然村经济总收入达3755万元。

如今,芒团村的造纸技艺就如绕村而过的潺潺溪水一样,流转在一代又一代芒团人的血脉中,在新时代散发出了全新的活力。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