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教育·资讯 教育·声音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长·导航 假如我是委员

首页>教育>教育·声音

开好“四扇门”打造更多思政“金课”

2023年09月20日 15:06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近期,由教育部社科司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策划的《高校思政拓展课堂》首播登陆央视科教频道,引发学生热烈反响与讨论。这档节目分别以“矢志报国巡苍穹”“人生无悔铸英雄”“追梦之光献敦煌”“为民服务亮万家”“法治阳光暖人心”为主题,创设搭建了思政云课堂的崭新形式。节目的成功,给予我们建设“大思政课”诸多启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要坚持以小见大的原则,不断以“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打造情理并重、学理交融、明理力行的“大思政课”精品。

丰富“大思政课”资源,首先坚持以心换心的原则,以育人初心赢得学生真心。要突破书本的局限,从理论见真知走向实践育新人。通过精雕细琢思政课内容,促进教育场域的转换,将更多慢功夫花在青年真正感兴趣、愿意深入思考、可以引发共鸣的真问题上。在具体实践中,打造“大思政课”精品,一定要打开大门,以实践为着力点,串联社会各方教育资源与实践平台,拓展育人场域。具体而言,要开好“四扇门”。

打开知识大门。面对思政课中存在的说不透、说不清、说不深等问题,教师在讲授具体知识内容时,既要说理清晰,以前沿性理论成果反哺课程建设,又要依托实践,打造“沉浸式”课堂。“大思政课”本身是一个复合体系,只有不断打破学科壁垒,凝聚各学段、学科、领域的教育研究合力,持续拓展资源供给渠道,才能更好地为“大思政课”赋能。

联结社会大门。“大思政课”不能只在课堂上讲,要与社会发展实际以及各种现实情况相连,不断回应社会关切与时代之问,实现课堂建设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大思政课”在呈现方式上要把握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相统一的原则,以实而不虚、微而不散的双视角体察社会生活,悉心打造并全面运用红色阵地、研学基地等实践育人场所,注重以具体事件、现实人物为参照扩展教学内容层次。

拓展网络大门。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的印象仍停留在刻板固化、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由此对“大思政课”产生疏离之感,导致学习节奏与教学节奏难以契合。当前,以《高校思政拓展课堂》为代表的思政“金课”不断涌现。这些课堂以“学在天地间”为授课思路,收集汇总网络思政资源,借助互联网平台搭建思政云课堂,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步教学互动,纵向上打破了课上课下的时间限制,横向上跨越了校内校外的场域划分,为建设思政课“大平台”增添了时代注脚。

扣响人生大门。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技术的更新,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信息的质量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难免因信息的冗杂产生迷茫与困惑。德育工作要致力于解开他们心中的“疙瘩”,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内核与精神纽带,在话语表达方面坚持寓情于理,以家国情怀夯实思想根基,以具体可感的叙事方式打造课堂语境。将“大思政课”作为个体表达自我的窗口与载体,在日常生活中找寻“大思政课”的育人出口,用润物无声之法帮助广大青年明确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目标。

(作者:张敬文,系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