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建言立论 统战新语 双向发力 民主监督 提案工作 实践探索 委员自身建设

首页>理论>双向发力

发挥多元文化交流互鉴滴灌作用共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3年10月21日 13:57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叶小文

当前,全球经济面临高通胀、低增长的严峻形势,国内经济全面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人类发展指数30年来首次下降;国际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一些国家构筑“小院高墙”、强推“脱钩断链”、鼓噪供应链“去风险”;大国之间信任缺失,冷战思维卷土重来,俄乌战火未熄,巴以冲突又起,世界面临重新陷入对抗甚至战争的风险,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凸显,甚至愈演愈烈。

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人类面临两种截然不同的取向:一种是重拾冷战思维,挑动分裂对立,制造集团对抗;另一种是从人类共同福祉出发,致力团结合作,倡导开放共赢,践行平等尊重。“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成为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

早在10年前,国家主席习近平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呼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我国政府先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和平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意在消除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今年9月26日,国务院印发白皮书《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重申构建伙伴关系、安全格局、发展前景、文明交流、生态体系等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总体框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无论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是文明交往之路。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中华民族跟其他民族交往形成的友好之路。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本身就是从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视角提出来的,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结果带给中国对外合作理念的最好启迪。“一带一路”倡议所要实现的“五通”,“通”的既是基础设施和看得见的经济元素,更是人文元素,反映了精神财富的积累和文化多样性以及人类共同价值观的追求。正因如此,习近平主席在论述“一带一路”倡议内涵时,特别强调“‘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大家同在一个“地球村”,应当做个好邻居,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中华民族一贯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我们与世界各民族、各国家为邻为友的相处之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以人为本、以和为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尤其弥足珍贵。因为一个完备的市场制度,除了需要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合作、公平、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把“资本”的冲动与“诚信”的建构相结合,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处世以真诚为本,待人以宽厚为主”,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迅跑的中华民族,正是如此真诚宽厚、坦坦荡荡立足世界,处事待人厚德载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与现代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是一体两面、殊途同归的,在共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也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滴灌”作用,发挥独特优势,以多元文化交流互鉴,实现文明的新形态和可持续发展,促进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

发挥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滴灌”作用,共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库应该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是要凝聚集体智慧,在话语体系建设上进行多层次和全方位的制度创新、理念创新、形式创新,真正发挥出中国智库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与价值观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二是以全球共有价值观为参照讲好“中国故事”,交流互鉴以彰显中国文化自信,提高“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接受度。三是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智库机构一道,构建国际合作网络,突出国际视角看中国,让国际社会能多听到中国声音。


(作者系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编辑:付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