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视频

首页>文化>艺文

在辨识自我中立言立德

——读刘建华的《生命的辨识度》

2023年10月30日 09:27  |  作者:李水兰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三不朽”就是答案:“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自古以来,士君子追求有限的生命活出无限的意义。

人到中年,作家刘建华的人生轨迹曲折而清晰:苦难的童年,勤勉的工作,艰难的求学,善良的本性,真挚的爱恋,乐观的进取。正如刘建华在《鼓浪屿的人》中努力做一个有辨识度的人的心灵独白:“我们每一代从‘过桥人’手上走来的新生儿,甫一降生就行进在培养辨识能力和被辨识能力的人生旅途中,当每一个个体生命走向花落的时候,应该都具有美的辨识度,都能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有所贡献。”

刘建华有着清醒的自我认知。“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渐渐地,我们学会了给人、事、物命名,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也不断地被辨识被命名。然而,一些自以为很熟悉我们的人,他们对我们的言说和辨识,实则与真实的我们很陌生,可以称之为“熟悉的陌生人”。语言对行为的解释总显得力不从心,总是或多或少扭曲、遮蔽行为的本义,总是遗留着列维纳斯所说的“不可简约的他性”。

如何给自己的一生命名?如何给自己的行为正名?如何获得被“顿悟”后的体知?刘建华采用散文的方式来完成。这突显了散文文体最能表达真实性的“非虚构性”特征,以彰显自我的主观真实最贴近客观真实。同时,文学艺术是一种“不可言说”的言说,“简言之,语言和激情的统一证明了艺术的存在”。

从刘建华散文集《生命的辨识度》的整体布局来看,他是不自觉地践行了认知符号学理论:第一辑辨识自我和第二辑辨识他者中的一部分属于行为语言,作者通过行为建模与世界打交道,与世界构建了“物我交融”,并为自身塑造积淀了经验。在这些篇章中,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抑被取消了,沉睡在深层无意识中的潜能被释放出来,行为语言记忆赢得了自由喷涌的机缘,并与言语行为发生深度融合;第二辑辨识他者中的另一部分和第三辑辨识义理,以及附录近期诗歌属于言语行为,作者通过语言建模与世界打交道,构建了“物我区分”及人类意识,于是,切中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存经验、令人深陷其中、深受感动的审美之境就在字里行间呈现了;书法作品属于其他符号建模,主要是通过线条的节奏、浓淡、枯湿、虚实变化,同时结合作品语言内容来表达审美意境和个体或世界经验的体悟。

回首来路,《生命的辨识度》可以看作是刘建华的自我追问:我从哪里来?我到何处去?我该怎样活着?在“认识你自己”的认知下,刘建华以立言的方式开启自己的人生新征程。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