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教育·资讯 教育·声音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长·导航 假如我是委员

首页>教育>教育·人物

从孩子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娜木拉

2023年11月08日 09:52  |  作者:贺春兰 朱英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微信截图_20231108094252

娜木拉,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教授。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个人、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比赛优秀教师奖等奖项。

微信截图_20231108094306

2023年7月11日,在呼伦贝尔莫和尔图白彦磋岗苏木大草原第二届“京港澳青少年音乐艺术嘉年华”现场,娜木拉(左一)和蒙古族非遗传承人——著名马头琴艺术家齐·宝力高演奏了蒙古族音乐作品《天边》。


2023年3月,初登人民大会堂的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校长娜木拉提交了一件提案,建议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

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推动其写入党章。

刚刚过去的10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再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从孩子抓起,我们一起听听来自呼伦贝尔大草原的鄂温克族娜木拉委员的讲述。——编者


在多年的音乐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

我们要开放,以积极融入的姿态对外交流,但自己的根不能丢,要守住中国心。同时,在汲取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也积极传播中华文明,让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中国声音在世界舞台上出彩。

——娜木拉

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今年夏天,我们通过新闻看到了一场非常别致的音乐会,在蒙古包前,您和另外一位长者在拉琴?我看到您的长发在风中飘扬,伴随着琴声,可以想见的曼妙。

娜木拉:谢谢,您看到的是我作为艺术总监主持推动的“呼和浩特国际青少年音乐夏令营”“京港澳青少年音乐艺术嘉年华”活动中的一个片段。我和蒙古族非遗传承人——著名马头琴艺术家齐·宝力高在呼伦贝尔莫和尔图白彦磋岗苏木大草原演奏了蒙古族音乐作品《天边》。

今年7月,我带着参加京港澳青少年音乐艺术嘉年华的来自京港澳的孩子们去呼伦贝尔看大草原,在那里举办了鄂温克旗三地青少年的交响乐音乐会。我希望京港澳的孩子们了解中华文化,了解我们的大草原。当地各民族的孩子——小鹿合唱团和舞蹈团也参加了演出。各族青少年通过音乐收获了友谊,拉近了距离……

通过音乐作品讲述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梦的故事是我和我们学校的特色和优势。为在社会层面做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国家民委、北京市民宗委以及丰台区委统战部、区政协等各级组织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利用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日”宣传活动的契机,统筹创建了“北京市民族团结日音乐会”,以音乐会的形式展示中国传统民族器乐和民族音乐歌舞艺术之美,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载体。在 “北京民族团结日音乐会”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又陆续牵头创办了呼和浩特国际青少年音乐夏令营、京港澳青少年音乐艺术嘉年华等民族团结主题活动。目前,呼和浩特国际青少年音乐夏令营、京港澳青少年音乐艺术嘉年华均已成功举办两届,你看到的这张照片是第二届活动中的一幕。我们以音乐艺术促进各民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播撒民族团结的火种。

 建议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据悉,今年“两会”作为新任全国政协委员,您提交了一件提案,建议设立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您具体有怎样的考虑?

娜木拉:我是草原的女儿,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受益者,没有党和国家的少数民族政策,没有中央音乐学院去内蒙古招生和几十年的培养,我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我个人这一路的成长和发展就是一个案例。

我们的民族大融合,体现在方方面面。各民族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各美其美,对此我深信不疑。我发自心底地感恩自己一路走来的所遇,感恩祖国,感恩时代。所以,我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体会深刻。

为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我建议从国家层面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也即“中华民族团结日”,紧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多角度、全方位推进,彰显中华儿女大团结、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化、立体化、可操作化的抓手。

所以,我建议将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10月18日,确定为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并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广泛开展活动,着力构筑以中华文化为主干、各民族文化为枝叶的多元民族文化体系,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积极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灵共鸣,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国范围内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氛围,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潜移默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就教育系统而言,设立这个节日,具体可以有怎样的推动?

娜木拉:比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着力点,在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小学”,从顶层设计、校训校规、教学理念、行为养成等方面入手,从未来着眼、从娃娃抓起,全方位、全过程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引导,推动各族人民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安排,建立具备教育实践、宣讲传播、理论研究、创新拓展、网络平台、成果展示等多种功能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持续引向深入,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助力国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10月27日下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在促进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您有怎样的新的思考?

娜木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要从青少年抓起,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我想我要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特征,找准新时代教育工作定位,躬身力行奏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铿锵乐章。

我们要把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和生活管理的全过程,贯穿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工作主线中。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里,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精尖音乐艺术人才,造就具有牢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示范了什么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最近听说你们学校获得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您还成为北京市唯一的代表上台领奖,具体到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你们做了什么?

娜木拉:今年学校很荣幸被北京市推荐获得了国家民委颁发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这是我们学校第一次获得这个荣誉,当天晚上全校师生收看了示范校的颁奖仪式,这次颁奖由中央电视台录制,我作为北京市唯一的代表上台领奖。我和全校师生确实感觉这是一份很大的荣誉,这也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做得更好。

我们学校是多民族特色,各民族成员之间彼此尊重和融合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基因。在我们的领导班子中,党总支书记和行政副校长是汉族,作为校长的我是鄂温克族,副校长是朝鲜族,附小校长是满族,大家沟通起来完全没有民族障碍和工作障碍。

我们也会特别重视发挥各自民族的特色。学校每年都有100多个少数民族学生,我们会创设各种环境让孩子们以自己的民族文化为骄傲,同时也积极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比如每到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学校就会安排学生们讲述自己的民族故事。

学校以音乐教育见长,我们会常常利用各种契机讲述音乐背后的中华文化。比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学校特别邀请国家一级作曲韩万斋教授从《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讲起,让孩子们了解我国国歌的发展历程。韩教授有段话我印象深刻。韩教授说:几十年前,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作曲家聂耳用一把小提琴谱写出了振奋人心的《义勇军进行曲》,让每个中国人唱起来都内心澎湃。今天,我们当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的正气、骨气和志气,重建中华民族的理想大厦和精神长城!

我们还发挥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把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纳入学校重点工作事项中,注重创新方式、彰显首都特色,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班级会议、知识竞赛、团队会和国旗下讲话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宣传力度,教育各族学生牢固树立“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据说你们每年都有一个例会——“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

娜木拉:我们的学生多来自蒙古族、回族、佤族、布依族、白族、侗族等,作为每学期的学生例会,我们通常会借助这样的座谈关心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传达国家、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重视,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努力奋进。

记得有一次当我问起,谁能说出习近平总书记是用了哪一句话来形容民族团结的时候,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说实话,同学们的回答让我挺欣慰的。我们伟大的祖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音乐文化,这个是其他国家没有的。孩子们生活在团结、友好、温暖又幸福的祖国大家庭。作为我,为孩子们由衷地感到幸运,也希望孩子们珍惜美好时光,不辜负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的期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当然,我也要求老师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关心各民族学生的成长成才,关注孩子们的生活情况,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深入我国文化深处

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我注意到,近些年您似乎花了很多精力对少数民族音乐作品进行再加工。这背后的考虑是什么?

娜木拉:谢谢关注。我的父辈来自呼伦贝尔大草原,民族音乐的美已经深深印在灵魂深处。而我的专长——大提琴则是西洋乐器。近10年来,我一直在琢磨,大提琴怎么洋为中用。近些年,我编创录制出版了《牧歌》《鸿雁》《天边》《敖包相会》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并中西合璧的大提琴音乐作品。我想通过这种方式,让传统文化中的音乐经典走向世界,用西方人熟知的音乐语言诠释我们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我也想通过这种方式浸润影响,让青少年借助音乐艺术,了解中华民族伟大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潜移默化中凝聚爱国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团结进步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多年的音乐学习与教学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所以我想,我们要开放,要接纳新的东西,以积极融入的姿态对外交流,但自己的根不能丢,要守住中国心。同时,在汲取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也积极传播中华文明。为此,我们也要展示我国音乐艺术创新交融发展的新成果,让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的中国声音在世界舞台上出彩。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