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资讯

让辽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首届辽河论坛深度探讨辽河流域综合治理方略

2023年11月23日 09:42  |  作者:王金晶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微信图片_20231121185508(3358820)-20231123092810

辽河入海口,魅力红海滩。 庄航 摄

“创建辽河口国家公园 让辽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11月9日-10日,由民进辽宁省委会、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辽宁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等共同主办的首届辽河论坛在辽宁盘锦召开。

近年来,辽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可喜成绩。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在论坛开幕式上表示,辽河论坛为大家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对推动辽河流域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以来,辽宁省政协围绕辽河流域综合治理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推动相关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智力支持。辽宁省政协主席周波在致辞中说,省政协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聚焦辽河防洪体系建设、生态治理修复、文化发掘传承等深入调研,积极建言献策。

论坛上,专家们围绕辽宁水网建设、辽河口国家公园创建及辽河文化赋能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发表真知灼见。

辽水安澜 陆海通衢

辽宁省东中西部水循环特点和水资源禀赋差异明显,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匹配。辽宁省水利厅厅长冯东昕介绍说,辽宁省北线的省重点输供水工程、中线的中南部地区供水及二期一步工程已建成通水,南线工程前期工作正加快推进。“北中南三线”工程建成后,将新增供水能力50亿立方米,实现9个流域、42座大中型水库、7条主要江河连通联调以及覆盖14个市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李原园表示,在国家水网构建过程中,要把维护自然水流过程和重塑适度合理健康安全的人工调配过程结合起来;把水流综合调控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升资源环境整体承载能力结合起来;把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生态保护治理、水电水运发展等功能目标结合起来;把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抗风险能力、水灾害恢复能力结合起来;把应对常态和非常态、日常需要与建立战略储备要求结合起来。

至于东北水网如何建设,十二届辽宁省政协副主席、东北财经大学教授戴玉林认为,应完善区域水工程体系,支撑发展区域经济,促进东北全面振兴;统筹实施河湖及地下水超采治理,保护修复生态环境;以水流调节为核心,统筹协调各业基础设施融合发展。

在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占山看来,规划建设松辽运河工程形成的东北亚国际水运大通道,能够有效助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应加快启动辽东半岛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将大连水网纳入东北水网统一规划建设,将大连水资源配置与北水南调工程统筹考虑。”辽宁省政协委员、大连水务局局长卢冬建议。

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助理研究员仲韵迪认为,东北网状北水南调工程是跨省域的重大战略项目,需要国家相关部委和东北三省一区协同推进;调水工程的统筹与建设应当实现各地区的利益平衡,要与土壤改造等增土工作相结合。

 创建国家公园 构筑生态堤坝

2021年10月,国家公园管理局同意开展辽河口国家公园创建。辽河口国家公园具有典型完整河口三角洲生态系统,是国际候鸟迁徙路线关键区、斑海豹重要繁殖地,渤海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具有独特的滨海自然景观。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表示,目前,辽河口国家公园建设重点任务是:强化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统筹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加强科技支撑保障,提升监测监管水平增强科普宣教能力。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王国栋在论坛上介绍了湿地的重要性和保护的紧迫性,对辽河口湿地景观动态与风险作出评估,并梳理了辽河口湿地保护与恢复成效。

国家公园多元生态产品价值如何实现?国家公园研究院副院长徐卫华提出,可以通过生态补偿、生态管护员聘用、野生动物损害赔偿、生态旅游与自然教育、品牌建设与产品认证、园内保护与园外开发的协同等多种方式,促进国家公园的长效治理。

“海洋食物网研究和模型构建是国家公园管理的重要工具。”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朝晖认为,要不断提高科学认知,为国家公园的海域管理提供依据,细化公园范围内的用海矛盾的解决方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海洋类型国家公园。

结合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经验,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委员黄智敏提出,突出自然和人文兼备,保护传承珍贵遗产;突出保护和发展兼容,促进绿色协调发展;突出全民和集体兼顾,强化资源统一管控;突出科研和游憩兼具,传播国家公园理念等发展举措。

让源远流长的辽河文化再放异彩

“辽河文明参与了多民族共创中华的全过程,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结构框架里具有典型意义。”

内蒙古民族大学教授、西辽河文化研究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张铁男认为,要以辽河文明研究为切入点,依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阐释辽河文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结构中的典型意义,证明多民族共创中华的历史事实,探索一条极具说服力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卢锡超在论坛上分享了辽宁省政协委员、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刘伟才的研究成果。他提出,要梳理辽河文化资源,阐释辽河文化内涵,宣传辽河文化价值,扩大辽河文化影响,加快辽河文化与辽宁文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辽宁文旅事业和文旅产业。

辽宁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隋丽以“辽河之殇:水患灾害记忆与生存韧性的日常建构”为题作报告。她说:“辽河水患的灾害记忆不仅有厚重的史料记载,也有丰富的民间记忆,对水患的灾害记忆进行梳理与研究,深化了辽河文化研究的精神内涵,水患灾害也塑造了辽河两岸民众的生存韧性和乐观不屈的地域性格。”

如何建设辽河水生态文明?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讲师张古悦表示,要通过加强辽河水资源管理与保护,推动辽河水环境治理和修复,促进辽河水文化传承与弘扬,辽河将成为一个水资源丰富、水环境优良、水生态健康、水文化灿烂的河流。

《 人民政协报 》 ( 2023年11月23日   第 05 版)

编辑: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