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头条 聚焦 数据新闻 资讯 数字政协 数字经济 数字新基建 榜单排行

首页>数据>数字经济

以数字科技赋能中医传承创新发展

——访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杨金生

2023年11月29日 09:34  |  作者:王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为传统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破除了时空的局限性。”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杨金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与数字技术为传统中医发展带来的便利性已经融入中医诊疗之中。

他举例说,在中医诊疗服务App上,中医专家利用互联网科技提供的4K高清摄像头,能够获得保真还原的患者实时图像,完成中医望诊。患者也能免除到医院挂号、排队等一系列繁琐手续,还可以从软件上获取各种养生汤剂、茶剂等相关知识,现代科技的应用可为患者带来愉快的看病体验。

而对于传统为师承教学的师生双方来说,“互联网+中医教育”这一模式的出现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在平台上学习交流,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教学中抽象的概念以图像、视频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助力中医传承。

讲到中医传承,杨金生提到,一方面,数字化手段让中医古籍文献的检索更便捷、更准确,提高了利用效率,在形式上改变了古籍文献的传统利用方式。另一方面,由四诊量化作为突破口建立起人体状态与函数的各种关系,使许多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人体生理病状态逐步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具体显示出来,让中医学的科学底蕴得到充分展示,对于中医的传承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近些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也在中医传承之路上不断探索,在进一步深化中医药综合改革的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营医药企业和医疗服务机构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示,为促进更多的科研成果成功产业化,与宜善互联网医院合作成立“基础-临床互联网服务中心”,基于临床开展中医治癌理论创新研究、中医理论在重大疾病临床防治中应用研究,通过互联网的思维和互联网全新的技术思路,促进中医药理论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使互联网+中医药的医疗服务更加优质、更加高效。

“特别是在开展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数字化建设工作过程中,按照文献资源标准和规范将名老中医经验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建立起满足教学、科研、师生个性化需求的资源库,可实现对分散零乱的名老中医信息资源深层次挖掘。”杨金生说。

中医长久以来讲求“治未病”。杨金生认为,数字技术带来的智慧中医推动了中医医疗模式从指导治疗疾病到建立疾病预测与干预模型的“治未病”模式转变。

“医务人员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对病历进行处理,通过机器学习建立现实世界与信息实体之间的关系,掌握专科疾病的主要中医干预手段,实现多学科协作,优化中医药学科知识服务模式。”杨金生表示,人工智能对标准化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出名医特色诊疗方案,从“治未病”角度进行精准化健康指导,由治病转变为防病促健康,为智慧化中医诊疗及健康管理打开了新的视角。

而对慢性病患者而言,智慧中医就诊系统可自动记录患者每次就诊经过,根据患者慢病特点开展定期随访,并将患者的病历信息由自然语言直接生成结构化、半结构化数据,直接供线上医生阅览,为患者今后病情监控、诊疗带来方便。

如何让数字科技更好赋能中医传承创新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和人才支撑。杨金生建议,要加大对“互联网+”中医药卫生健康服务政策引导及支持力度,坚持公益性中医药文化输出和经营性中医药文化产业同时发展。同时,建设能够满足“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背景下“互联网+”中医药新式学科,培养一批兼具中医药和IT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谈及未来,杨金生表示,数字时代为中医药对外传播带来了大好时机,要讲好中医药故事,着力推动中医药文化知识走向世界。

编辑:王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