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资讯

精神与信仰永放光芒

——张千一讲述创作民族歌剧《映山红》音乐台前幕后的故事

2023年12月07日 09:29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歌剧《映山红》剧照

为张千一(右)与胡宗琪(左)在排练现场

首演剧照

本报记者 张丽

■编者按:

11月22日,民族歌剧《映山红》在国家大剧院首演。这部改编自经典红色作品《闪闪的红星》的歌剧,以荡气回肠的歌声、深情形象的演绎,在器乐和声乐交织中,为观众带来一场赤诚情怀与崇高信仰的精神洗礼。红色基因在这里传承,红色血脉在这里赓续。

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曲家张千一是歌剧《映山红》的曲作者,数十年来始终用音符来表达对党、对人民的爱。本报记者专访张千一,请他讲述创作民族歌剧《映山红》音乐台前幕后的故事。

“如果信仰有声音,那就是哎呀嘞”

歌剧《映山红》源自一本书、两句话、三首歌。

张千一具体阐述道:一本书就是小说《闪闪的红星》;三首歌就是同名电影中由著名作曲家傅庚辰先生创作的三首流传甚广的经典歌曲《映山红》《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两句话就是我到江西赣南采风时,在兴国、在瑞金常常听到的“如果精神有颜色,那就是苏区红。如果信仰有声音,那就是哎呀嘞……”

“这两句话对于歌剧的音乐创作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蕴含着有关精神和信仰的美学价值,让我找到了绘制歌剧《映山红》音乐蓝图的清晰底色。”张千一把这两句话从赣南带回剧组,自己反复读,也反复讲给剧组人员,希望创演团队以歌剧形式将这两句话从民俗层面提升至精神层面。在《映山红》剧组排练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标有这两句话的鲜红横幅,它时时鼓舞并不断鞭策着创演人员:他们要做的不仅只是完成一部新剧目的演出任务,更重要的是要担负起一份责任——把精神和信仰的力量传递给观众。

张千一说,他始终怀着一颗真诚的心,把“哎呀嘞”作为一种信仰的声音来提炼,并融入歌剧《映山红》的创作中。“我把傅庚辰先生的《映山红》《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植入歌剧中,使它们具有歌剧化的意味,而‘哎呀嘞’则贯穿冬子妈、潘行义、吴修竹等主要人物以及游击队员的唱段中。”张千一分析道,“哎呀嘞”出现在男女声二重唱《打双草鞋送红军》时,具有强烈的民俗感,是欢快的赞美式的歌颂,随着剧情发展,尤其是冬子妈在歌剧中的核心唱段《灯火啊,你越拨越亮》的“哎呀嘞”中则注入更多信仰的因素,表现了这位“只有一日党龄的共产党员”为坚守理想与信仰而不惧牺牲的壮举,无不令人感到精神与信仰的崇高。

在歌剧《映山红》的首轮演出现场,张千一关注歌剧演出的同时,也关注着观众的反映。他看到有很多年轻父母带着孩子看歌剧,一起来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历史,了解那样一群为了信仰而不懈奋斗、不惜牺牲的人,希望他们看完之后会对生命有不一样的理解,对信仰有不一样的追求。他还看到有很多老人,在新的音乐形式中重温那熟悉的旋律,希望他们依然觉得亲切与温暖。

令张千一感到欣慰的是,“观众的反响非常热烈,这是我特别希望看到的。创作这样一部有精神、有信仰的红色题材歌剧,最希望的就是能够感染当代观众。因为不管时代发展到什么地步,社会进步到什么程度,精神与信仰始终不能缺失。”张千一力求歌剧《映山红》既能在精神、思想层面达到一定高度,又能接地气感染当代观众,以站在新的起点去攀登新的高度,发扬发展民族歌剧,通过守正创新让更多人喜爱民族音乐。

在历史感与当代感中探索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是张千一创作歌剧《映山红》一以贯之的态度与理念。歌剧《映山红》中所讲述1934年红军战略转移的历史,至今已近90年;傅庚辰创作的《映山红》等三首歌距今也已近50年……在张千一看来,文本剧情与三首歌都具有历史感,而面向当代观众的歌剧《映山红》,则需要将历史感与当代感衔接起来,使之真正走进今人的精神世界,并依然直击心灵。

“守正,是要守住民族歌剧的基本规律,遵循其基本创作理念;创新是寻找适应当代听觉审美的综合技术手段,在传统民族歌剧基础上增加当代感。”张千一给自己定下了这样的创作要求,在歌剧《映山红》中探索音乐和语言、民歌和戏曲、交响化和民族化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观赏歌剧《映山红》时会发现,其音乐长度占全剧90%以上,比以往民族歌剧的音乐比重有所增加。张千一表示,“这部歌剧用大量音乐语汇来展现场景、剧情,让音乐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映山红》剧情发生地在江西,在这部具有江西地方特色的歌剧中,张千一不仅吸收了衬词丰富的江西赣南采茶戏素材,比如《十送红军》采用送郎调、《红米煮的饭》采用斑鸠调等,还融入大量具有中国民族歌剧特征的戏曲元素,如板腔体或板腔形态,京剧锣鼓等戏曲风格的音乐语汇,如在胡汉三和还乡团出场时,板鼓、大锣、小锣、铙钹齐鸣,犹如京剧的武场,民歌与戏曲在这部歌剧中和谐融汇。

“一方面是冬子妈、吴修竹等带领村民与还乡团作斗争,一方面是红军长征,伴随两条线在歌剧中交叉并行,音乐也实现了民族化与交响化的有机结合。”张千一说,从序曲《送亲人》,到红军告别家乡《你在家乡等我回来》,再到红军大合唱《告别亲人》,具有非常悲壮的史诗感,需要交响化思维;乡亲们坚守家乡,坚守根据地,传递更多的是乡音乡情,需要民族化思维。

张千一将歌剧《映山红》定位为“这是一部具有典型民族歌剧标准特征的当代民族歌剧作品”。他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民族歌剧具有核心人物是民族唱法,对白(或语言)参与戏剧进程、推进剧情发展,具有明确的地域风格或戏曲风格三个特征,《映山红》从本质上来说是沿着《白毛女》《洪湖赤卫队》《江姐》《党的女儿》等经典民族歌剧之路继续前行,他希望这部歌剧既守住了民族歌剧的基本规律,又在此基础上向前迈进一步。

把“大爱”作品奉献给党和人民

张千一创作的大部分音乐作品都与主旋律有关,他曾说,他喜欢创作这种具有博大情怀、有历史感的大爱题材作品,因为它有一种民族的魂,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具体人的情感和爱的层面上。问他为什么?他表示与他从军的经历有关,这使他始终保有一种军人情怀。在他看来,军人情怀有一种崇高性,有一种使命感,有一种担当精神。当他在歌剧《映山红》首演现场听到《告别亲人》《映山红》等唱段时,从红军的“向前向前”,到冬子“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再到红军长征途中的“你在家乡等我回来”,作为创作者,即使已经听过多遍,依然会为之动容。

“这就是大爱的力量,我始终觉得大爱的感染力更强。”张千一深切体会到,拥有大爱情怀的音乐旋律是最能打动人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最后能够取得胜利,能够建立新中国?如果没有信仰的力量,没有大爱的情怀,肯定不行的。我想要在歌剧《映山红》中向观众传递这种永恒的信仰力量与大爱情怀。”

这种大爱情怀,始终贯穿于张千一的创作中。剧作家屈塬曾用12个字概括张千一的创作——军人情怀、高原情结、民族情感。对此,张千一是认同的,“我是军人,我的很多作品和高原有关,也对中国56个民族满怀深情。”

当然,除了大爱情怀,作品想要打动人,还要有艺术魅力与技术支撑。在张千一看来,音乐创作如果没有技术支撑,就会导致想表达的表达不出来,想突破的突破不了。这也推动着张千一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不断学习实践的模式中不断成长,不断攀登文艺高峰,持续把有理想、有信念、有追求的音乐作品奉献给党和人民。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