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聚焦

南侨机工留在贵州的记忆:用生命奔驰在抗战运输线上

2023年12月07日 11:19  |  作者:赵蔷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抗战期间,新开辟的滇缅公路及其延伸拓展的滇黔、川滇等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物资的战略运输线。因当时国内汽车司机和修理工严重短缺,1939年陈嘉庚应国内之请代为招募华侨机工(汽车司机及修理工)回国服务,短短五个月内就为滇缅公路抗战运输线输送了3200余名南侨机工。

南侨机工们不分昼夜,在山高路窄、谷深万丈的公路上,在敌机狂轰滥炸中,把成千上万吨抗战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抗日前线,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南侨机工回国参战的报道。 来源:《南侨机工:赤子功勋 民族忠魂》(福侨世界总网)

南侨机工回国参战的报道。 来源:《南侨机工:赤子功勋 民族忠魂》(福侨世界总网)

救护总队工作人员在贵阳图云关。 来源:《中国红十字会110年》救护总队与图云关。

救护总队工作人员在贵阳图云关。 来源:《中国红十字会110年》救护总队与图云关。

“为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马来西亚太平市的黄铁魂,原名黄乐垣,1939年,他积极响应抗战号召,并将名字从“乐垣”改为“铁魂”,带着师长“铁魂同学以身许国”的离别赠言,与30多位同乡作为第七批南洋机工,士气高昂地唱着《告别南洋》出发了:“再会吧,南洋!你椰子肥,豆蔻香,你受着自然的丰富的供养。但在帝国主义的剥削下,千百万被压迫者都闹着饥荒!再会吧,南洋!你不见尸横着长白山,血流着黑龙江?这是中华民族的存亡!再会吧,南洋!再会吧,南洋!我们要去争取一线光明的希望!”

黄铁魂和他的同乡们在昆明潘家湾受训后,被分派到贵阳以及柳州、河池等路段。这些地区山高谷深、地势凶险,加上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开车穿行其间险象环生。黄铁魂回忆,他每天凌晨3点开始执行任务,开车只敢开近光灯,如果听到轰炸机的声音,就得赶紧停车到旁边躲避。“轰炸机有时离我们很近,连上面的飞行员都能看清楚”。

多年后,别人问黄铁魂右腿上那道伤疤的由来,他才说那是1940年他驾驶卡车与迎面而来的车辆相撞导致的,“当时我们都在观察天空中敌机的情况,没注意到对面车辆,所以出了车祸。”

伤愈后,黄铁魂带着一张后方医院开具的二等残废证明,又重赴战场执行任务。

南侨机工黄迎风于1939年7月3日参加第七批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回国,他在回忆录《漂流记》中记下他的回国旅途:“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6月16日,离开太平至新加坡;7月3日,到越南西贡乘火车经河口老街进入云南省昆明”,经潘家湾西南运输处短时间学习后,便整批分配到后勤部汽车第31团第八连,“7月23日,离昆明乘卡车往贵阳唐家山……”,八连驻扎于贵阳唐家山,这是在荒山坡上搭起的草屋营房,离贵阳十多公里,住宿简陋、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1940年,日寇占领了南宁,企图入侵贵州,切断了川滇运输线。中国军队随即组织力量反攻,同时集中了在贵阳一带的华侨司机,包括黄迎风所在的八连在内奔赴前线,抢运兵员、物资。运输补给线历来都是日寇重点轰炸对象,1941年中国军队收复南宁后,黄迎风回忆说:“这场胜利让我们付出重大的代价,有不少华侨司机,为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上级高度赞扬华侨司机如此英勇杀敌的精神,奖给每人几百美元以资鼓励。”

南侨机工的运输车过惠通桥。来源:《烽火赤子心滇缅公路上的南侨机工》。

南侨机工的运输车过惠通桥。来源:《烽火赤子心滇缅公路上的南侨机工》。

冒着敌机轰炸出车

南侨机工邝天祥,现名邝振声,出生于泰国董里什田埠。抗战时期,他被分配到西南运输处第6大队18中队,驻扎在贵州关岭场。他回忆:“那次我们由贵州关岭到昆明接柴油车之后,转运军用物资到重庆。因为头一次远程行车,对国内公路不熟悉和不习惯,从昆明到重庆竟走了一个多月。返回时,队部已经搬到广西柳州了,驻在马鞍山。由于南宁告急,上级命令我们突击抢运浮石兵工厂机器,转移到柳州。任务完成之后,南宁已失陷,我们车队就撤回六寨(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北部,东、北两面与贵州独山县麻尾镇交界)。此时,大塘到南宁的公路已被切断,改由车河新开一条公路,由车河到东兰,经田东、福昌、天保、靖西到岳坪。该线连接安南国境(今越南),从境外抢运外援军用物资进入广西,我们队部奉命调驻东兰,穿梭行驶在中越运输线上,经常受到敌机的猖狂空袭。南宁沦陷后,敌机从南宁起飞,每天都来轮番轰炸,企图扼断该运输线。有时候任务紧张,只得冒着敌机轰炸,白天也出车。好几次,我们的车队在行驶中被日机追上了,便迅速将车开进山洞躲起来,敌机追至洞口,无可奈何,只扔几个炸弹又飞走了。幸亏广西的天然山洞很多,有利于躲避敌机的空袭,所以我们的队部驻地都选择靠在山洞边。路已被民工挖了半边,一段一段地破坏,我们艰难地驾车撤退,稍一不慎则可能翻车爆炸。

1941年,在贵州黔南州甘巴哨新成立第10大队,其中156中队是清一色的华侨机工,中队长是林君凯、中队副白清泉(新加坡南侨机工“八十先锋”领队)。当时长沙再度告急,他们奉命将湖南晨溪兵工厂的全部机器搬迁至四川东溪,前后将近一年才全部运完。第二年,整个大队调往昆明,住黄土高坡保养场。主要任务是继续到畹町、遮放等地抢运物资,跑滇缅公路。

随着战局的变化,日寇沿滇缅公路进攻云南,他们奉命撤退。在撤退时,有许多华侨难民要求乘车撤退,于是除了载汽油,邝天祥又搭了20多人连夜开车,天亮时开到畹町。过惠通桥到达老鲁田吃饭时,他抬头望见一群日机飞往保山方向,当天下午他们到达保山时,看到的是已被炸成废墟的保山,这便是1942年举世震惊的保山“五四惨案”。

“宁可人亡,也不可车毁!”

1938年12月滇缅公路通车,1942年5月被日军阻断,在此期间,西南运输处在昆明至贵阳、贵阳至重庆之间,投放了四个大队约800辆卡车担负货运任务。“二十四道拐”路段,呈“S”形的急剧拐弯一个连一个,汽车行驶速度很慢,再加上日军飞机轰炸,因此,“二十四道拐”是机工们公认最难闯的一关。

新加坡华侨机工沈治平于1939年2月随第二批机工团回国服务。最初,沈治平奉命到遮放接车,把从美国买回来的大卡车开回昆明,接着将武器弹药运往贵阳,整个滇缅公路长约1200公里,单程得走七八天。沈治平说贵州的山路俗称“七十二道拐”,山路险峻、道路崎岖,雨季形成烂泥路,时常发生塌方,加上日机炸得坑坑洼洼,路基很坏,行车分外艰难。贵阳冬天特别冷,车到了停车点,要很快把水箱里的水放掉,第二天走时再装上水。当时人们都称贵州“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机工们加了一句“天无一日干”。但再大的困难,也挡不住机工们报国的决心。沈治平说,这些抗战救国物资是世界各地华侨投资买的,我们每个机工曾发下誓言:“宁可人亡,也不可车毁!”

马来西亚华侨黄铁魂回忆:“当时,头顶上是日军的轰炸机,地上是路面狭窄的石头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谷,环境险恶,塌方、滑坡的地段多。载满军事物资的道奇卡车,吃力地爬上斜坡,随时都有可能会翻车掉进山谷。很多机工就是因为翻车滚下山谷粉身碎骨,连尸体都找不到。尤其是贵州晴隆那段‘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雄、奇、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分分钟都得准备送命的死亡弯道。”

新加坡南侨机工许志光提起此地心有余悸:“在晴隆附近有个叫‘二十四道拐’的地方,坡陡弯急,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深崖,有几道弯汽车要进退几次才能通过,稍不留神就会车翻人亡,经常听到有运输队的车在那里出事故。”

“一滴汽油一滴血”

马来西亚新山南侨机工余汉洲是第九批机工团成员,分配到第5大队13中队当班长。当时第5大队运输路线主要从昆明到贵州、湖南、广西等地,由于日机时常在上空盘旋扫射,白天不能开车,只能靠夜间抢运。

余汉洲遇到最惊险的两次空袭,一次是出车到贵阳运桐油,车开出离桐油站3公里处,突遇日机空袭,汽车后门板被射穿了十几个洞,幸亏人未受伤。另一次是余汉洲一组3车由毕节装军用棉衣回昆明大坂桥附近,日机扔下炸弹在车边爆炸,车被气浪震翻到公路边水沟里,余汉洲与莆田老乡林亚田都落入沟中,浑身都是泥土,汽车也报废了。

余汉洲还记得在1943年12月间,下关第2大队的新加坡南侨机工方九十由下关出发往贵州毕节,经过“替天高”险路时,翻车身亡,因运输任务紧急,只能就地埋葬,正可谓青山处处埋忠骨。

马来西亚南侨机工林广怀成为“南洋机工归国服务团”第八批成员,编入西南运输处第十七大队华侨补充队。随车队调往宣威,运送军需物资到泸州、贵阳等地。在运送物资过程中,他们怕日军飞机扫射,夜行也不能开车灯,仅凭双眼观察线路,压着悬崖边线慢慢开,常常几个通宵不能睡觉。历经万难抵达前线后,他们又要马不停蹄地把伤兵运回后方。

1944年,日寇大举进攻贵阳,林广怀参加战斗运输,夜以继日地运送第九军、十三军部队兵员到独山前线。有一次,车队被日军包围,他守在车上两天两夜,度日如年又吃不上饭,第三天早晨才奉命调头运送伤兵回贵阳。对于回国服务,林广怀没有一丝后悔,他只记得在回国前的宣誓:不当逃兵,要学岳飞,为国家战死沙场。

南侨机工张智源被家族视为未来掌管事业的继承人,在前往马来西亚打理海外生意时,听说祖国在招募技术人员,便毅然放弃南洋的家族产业和海外的舒适生活,参加了第3批机工队伍。据他回忆:从滇缅公路经贵州的毕节通往泸州的滇川路和滇黔公路,侨工们不畏严寒酷暑,不分昼夜地在崇山峻岭和陡壁悬崖之间的毛土公路上奔驰,通过广西的河池、柳州、桂林转入湖南的零陵至衡阳的公路上均有侨工流下的汗水。

马来西亚南侨机工许海星担任从古晋出发的第三批机工队副队长,负责将各种抗战物资从缅北运送到国内。他和队友“从缅北的腊戍到昆明,再到贵阳、重庆、湖南、广西、浙江。总之,哪里需要就往哪里开”,他回忆他的许多战友牺牲在运输的路上,可以说是“一滴汽油一滴血”。

东爪哇华侨救护队捐赠的救护车,车旁站立者为机工李伟庆。来源:《烽火赤子心滇缅公路上的南侨机工》

东爪哇华侨救护队捐赠的救护车,车旁站立者为机工李伟庆。来源:《烽火赤子心滇缅公路上的南侨机工》

“老天会保佑抗日将士的!”

印尼苏门答腊明古舞的南侨机工李伟庆1938年被分配到贵阳图云关“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部”。

李伟庆参加“荷属华侨救护队”回国服务,带着印尼华侨捐赠的大量药品、救济品和救护车,绕道越南海防,经广西转到贵阳。为避开敌机轰炸,他们将救护车进行伪装,昼伏夜行,用了5天时间才到达图云关。武汉、广州失陷之前,李伟庆带领7辆车组成一个救护车队,往返于贵阳和海防之间,运送各种物资。1939年4月,“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部”把驻在湖南的救护车队部分车辆调回图云关,准备派往刚开辟的滇缅公路去运输国际援华物资。由于该车队的驾驶员都不会说普通话(通常只讲英语、印尼语等),李伟庆受命带领这支车队前往云南畹町,刚运载一批药品回到贵阳,随即奉命再次出车,从贵阳运载桐油(用于保养武器)出口。红十字车队一行五部车子,每辆车载18桶桐油。李伟庆当领队,带车殿后。由于敌机轰炸,惠通桥通行时间为下午3时到第二天上午9时前。桥面只能容单部车辆过桥,前面4辆先行过桥,李伟庆在后面办理公文手续(检查通行证),约定好当夜在腊动车站集合。当李伟庆刚开过惠通桥爬上一道陡坡时,因路基不牢,车子突然倾覆翻滚,在距江边几米处被石头挡住,李伟庆被甩出车外,压在大梁底,汽车底盘一颗大螺丝钉穿进他的左大腿,血流不止。

李伟庆昏迷了半小时后才苏醒过来,此时天快黑了,过路车辆也不易发现翻在深沟底的车,李伟庆只能咬紧牙关坚持,盼望着同事们在腊动车站集合后发现他未到达,再回来找他。

正当一筹莫展之际,下起了大雨,雨水将顶住李伟庆大腿下的石头渐渐冲刷松动。他用手扒开周围泥土使石头掉下去,左腿才从螺钉穿压下拔了出来。

晚上7点多,李伟庆的同事开车赶来救援,因担心翻过来的汽车及车上的桐油爆炸,同事们摸黑下来把李伟庆抬上车赶往腊勤的卫生所,后因伤势严重转送龙陵县医院。

李伟庆翻车受伤的消息传出后,附近老百姓都来探望,一位老大婶提着一篮鸡蛋送来,口中不住地祝福:“先生您命长,老天会保佑抗日将士的!”

第三天,因伤势太重,李伟庆转昆明白龙潭医院诊治,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伤口终于痊愈,在左腿上留下了一处螺丝钉穿过的大伤疤。

“当代花木兰”李月美回国从戎

1939年,马来西亚华侨李月美刚年满20岁,在招募机工报名处因是女生而遭拒。总后,她效仿“花木兰”,女扮男装,将头发剃光,瞒着父母再次报名,并顺利成为南洋华侨回国机工服务团的一员。1939年被分配到贵州担任司机。

1940年5月,李月美从缅甸腊戌运输一批国际支援医疗物资到中国红十字会总部,其中就包含大量治疗疟疾等传染病的药物。在滇缅公路上一急转弯处,李月美因劳累过度,收刹不及,不慎翻车。

受了重伤的李月美,头痛胸闷,眼前发黑,呼吸困难。万幸的是,路过的南洋机工车队及时发现了她。海南籍机工杨维栓将她从压垮了的驾驶室里救了出来,随后马不停蹄地送到医院医治,抢救时医生才发现李月美竟是一名女子。众人无不赞叹这名女子的报国之心感天动地。

不久,李月美与杨维铨在相处中暗生情愫结为夫妻。当杨维栓带着改穿女装的李月美来到昔日队友面前时,众人无不诧异:“原来一并奋战在运输线上奔忙的战士,居然是一名女子!”

女扮男装的南侨机工李月美。 来源:《烽火赤子心滇缅公路上的南侨机工》

女扮男装的南侨机工李月美。 来源:《烽火赤子心滇缅公路上的南侨机工》

身体恢复后,李月美脱去军装,成为机工卫生所的一名护士。以女性特有的温柔细心护理、照料战争中负伤的抗日将士,并发挥自己的文艺特长,以热情的歌声鼓舞大家的士气和斗志。在滇缅公路上为国效力、运送物资,成为李月美一生最为骄傲的事。

后来,李月美女扮男装、回国从戎的故事轰动海内外。新加坡、马来西亚媒体曾以“当代花木兰”为题,详细加以报道。何香凝女士为表彰其爱国精神,特题写“巾帼英雄”四个大字赠予李月美。

抗战胜利后,为表彰李月美的赤子功勋,当时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特颁发了奖状“华侨机工李月美热心爱国,敌忾同仇,抗战军兴,应募服务,前后七载,备致勤劳,应予嘉奖……”军事委员会战时运输管理局也发给她荣誉证明书:“兹证明:李月美于抗战期间,由南洋回国,在公路运输服务,颇著勤劳……”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李月美作为华侨代表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当缅甸侨团介绍她是当年女扮男装回国抗日的“花木兰”时,周总理连连称赞她为“巾帼英雄”。

1946年南侨机工复员,途经贵州时,贵阳市为他们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第一批复员机工张光旺日记中写道:10月31日6点起床,全体参加大会,到会者万余人,贵州省主席杨森向全体华侨机工赠旗“为国为民”;下午,杨主席率领全体华侨机工到运动场、抗战门、胜利门等地游览。11月2日,华侨机工受邀携家人到新声大戏院参加欢送侨工复员大会,贵州各界人士赠旗“胜利荣归”,会后观赏戏剧《薛平贵征西》。

据统计,1939年至1942年,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共抢运回1.5万余辆汽车、50多万吨军需物资以及不计其数的民用物资,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军事封锁,在执行任务中,有1000多名南侨机工因战火、车祸和疫疠为国捐躯,占南侨机工总数的1/3。南侨机工以自己的生命、鲜血和汗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本文作者为致公党中央党史研究与党务工作委员会委员、贵州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副会长、致公党贵州省委调研处处长、一级调研员) 

编辑:王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