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资讯

以有组织科研范式推动高校科技创新

2024年01月09日 15:54  |  作者:李全明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2024年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做好九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其中第一方面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一线科研人员,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对于经济工作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体会到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融合点,同样需要发挥科技创新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这需要科研创新范式上的转变,强化有组织科研的发展动能。

一是高校有组织科研需要强化问题导向,引导科技工作者直面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

问题导向是科研创新的关键所在,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更需要明确科技创新瞄准的问题从何而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提出,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四个面向”为有组织科研工作中提升问题意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与指导。

高等学校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迫切需要持续推进有组织科研,以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真问题和真需求为指引,集中力量攻关创新。具体来说,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瞄准大科学、大工程中的体系化难题,以项目牵引学科交叉和学院合作,开展任务导向型重大基础研究。高等学校要善于用好揭榜挂帅机制,不断对接产业和区域发展现实需求,引导科技创新的最终用户发布研究选题,真正促进科研工作者从现实需要中选题。二要从问题需求出发,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为产业现实问题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深刻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孕育了新型工业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发展等推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都必然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新问题,涉及材料、技术、工程、管理等多个方面和多个学科领域。单一从某个学科领域入手,便可能难以直面应对系统化的发展难题,有组织的学科交叉融合势在必行。三要按照小切口、大突破的思路,加强基础研究,立足原创性、引领性创新,大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前,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绿色低碳技术、生物技术等都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好自身基础研究的优势和已有学科人才的积累,不贪多求全,而是聚焦小切口、面向真问题、力争大突破。

二是高校有组织科研要强化转化意识,推动科研成果在产业发展中落地开花。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教育部和各大高校也着重从“提升成果质量”和“加强政策激励”两大因素着手,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过,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当前一些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也依然存在着“没得转”“不会转”“不想转”“转不好”的现实困境。对此,高校有组织科研工作要着重落实强化转化意识,为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政策与制度环境。

一是进一步完善具有高校特色的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健全学校对服务区域和国家重大需求效果和成果转化的支持和激励制度,加强产学研技术供给与需求对接,加快布局前瞻性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学科交叉,打造高校新型科技创新平台。二是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鼓励科研人员走出学校投身经济社会发展,鼓励和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以学科群对准产业群,深入了解产业转型升级与技术变革需求,深度参与前沿技术研发,敢啃“硬骨头”,勇闯“无人区”。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三是改革科技成果评价机制,解决好高校科技成果“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的问题,完善科技成果奖励体系,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进一步释放高校科研工作者的创新能力,尤其是为高校科研工作者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和激励机制。

三是有组织科研工作要强化质量意识,助推高等教育内涵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高等学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不同之处在于,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人才培养使命。以有组织科研开展高质量的科研创新,既是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高等教育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

为此,高校有组织科研工作中强化质量意识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要强化科教融合,以科研创新助力高水平人才培养。着力推动科研创新团队、科研实验室、科研项目等面向本科生开放,激发学生科研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创新在课程与教育改革中的参与度,把科技前沿和实践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和专业建设,培养能够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储备人才。

二要以建设人才大团队,搭建科研大平台为抓手,坚持学术人才挂帅、科研顶天立地,持续培育和组建高水平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变“单兵作战”为“团队作战”,提倡“单项冠军”,鼓励“全能冠军”,促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以及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培养。

三要面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优化更新人才培养布局。伴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进程加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在内涵、标准、要求上也随之发生变化。高等学校作为现代化产业人才的重要供给者,需要持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凸显人才培养特色。新质生产力,核心在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力人才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一支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工程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方法的人力人才队伍。高校要加强系统谋划,着力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等问题,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储备高质量人才。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北方工业大学科研院院长)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