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资讯

春节里的文化生活

2024年02月20日 15:55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戏曲节目《百花争艳》

春节庙会

春节里的博物馆

本报记者 谢颖

■编者按:

线下线上欣赏精彩的文艺演出,到博物馆品味历史文化底蕴,逛一逛庙会体验传统民俗……人们沉浸在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中,欢欢喜喜过大年,折射出幸福团圆的美好生活。文化迎春、艺术为民,本报记者采访三位政协委员,跟随他们的视角去感受——

百花争艳的艺术之美

“年丰人寿呈祥耀,雨顺风调万民好。”随着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孟广禄一声高亢洪亮的唱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戏曲节目《百花争艳》拉开了帷幕。京剧、豫剧、昆剧、潮剧、川剧、评剧、越剧……舞台上的戏曲百花园精彩纷呈。

这是孟广禄第25次参加春晚,从一次次排练到除夕夜的最终绽放,其间辛苦自不用说,但他的心里感到很幸福,因为能为国家和观众奉献自己的文化力量,能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舞台上呈现和普及戏曲艺术之美。“春晚受到全国人民的热切关注,从筹备到圆满完成,离不开台前幕后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努力。”在孟广禄看来,表达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更好地展示中国文化发展的力量与文化气质是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次《百花争艳》汇聚了老中青少几代戏曲人,看到年轻一代演员们的表演时,孟广禄心情很激动,“仿佛看到了当初的自己,他们的努力深深地感动着我,更让我看到了戏曲传承发展的勃勃生机。正像节目中所唱的,‘博大戏曲千年根,日新月异满目春,传承音和韵,接班技与魂,春晓红梅花似锦,百花争艳喜报频’。”

新春佳节,阖家团圆,幸福美满,对孟广禄来说,春节还意味着在舞台上用精湛的艺术给观众送去美好的艺术享受和祝愿。去年以来,舞台演出市场发展呈现新形势,观众们追捧高文化含量、高艺术质量、高情感体验的文艺佳作,线下线上、演出演播都呈现出一派火热景象。龙年春节,从国家艺术院团到各地文艺院团,都铆足了劲为观众呈现一场场富有年味、传承经典的文化盛宴。以北京为例,春节假期前三天,全市举办营业性演出供给124台505场,新春主题演出和特色展演令人目不暇接。听听家乡曲、看看家乡戏、赏赏身边的精彩演出,艺术之美让春节更加祥和多彩。

“老百姓在春节里走进剧场,观看文艺演出,这说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激励我们文艺工作者在以后的工作道路上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为文化传承发展尽自己的力量。”孟广禄希望用文化与艺术之美满足人们多元、深层的文化需求,持续增进人们的幸福感。

“一直以来我都把每一次演出,当作第一次演出。”虽然担任多个职务,但孟广禄最牵挂的,还是舞台,还是如何为观众奉献更好的演出。“时代飞速发展,好的演出要与时代同频共振,‘融合’多方面的优势与特点,来创造更为丰富、更有质感的文化输出。这需要我们打开思路,探索创新,拓展文艺的感染力与影响力。只有胸怀以人民为中心的信念,奋发进取,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孟广禄说。

新春庙会逛起来

品美味小吃、赏非遗表演、玩趣味游戏……要说春节里最热闹的地方,庙会必须算一个。逛庙会是传统的民俗活动,也是春节的重要元素。红红火火、年味浓浓的庙会让人们沉浸在欢度佳节的喜庆氛围里,舒心惬意。

龙年春节,各地庙会全面恢复。和很多人一样,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杨利慧年前就做起了功课——地坛庙会、温榆千灯会、龙潭湖庙会……待到大年初一,各大庙会都是一片人潮涌动的景象。由于陪着80多岁的母亲,杨利慧不得不放弃“人从众”的大型庙会,看了网友的推荐攻略,转而去了一些不太拥挤的小型庙会,一样有趣好玩。“比如我们去的北京玉渊潭公园,一进大门就听到远处传来的快板表演的声音。公园里布置了新春系列文化活动专区,大红灯笼高高挂,年味十足。传统的趣味游艺活动像猜灯谜、投壶等吸引了老老少少的游客,写福字、剪纸、画脸谱这样的民俗体验活动也是人气满满。”杨利慧说。

杨利慧告诉记者,中国传统庙会与古代宗庙郊社制度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庙会逐渐演变成为娱乐+集市的活动,并且融入了不同的地方文化特色,成为文化、娱乐、商业相融合的综合性民俗活动,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庙会文化。

春节庙会是一年中最盛大、最热闹的庙会之一。杨利慧说,欢庆新年是春节庙会独具的主题。春节庙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寓意着辞旧迎新、欢乐祥和、祈求好运和丰收等。

作为民俗文化学者,杨利慧感受着春节庙会的变化,“现在庙会数量众多、形式多样,越来越便民亲民,可以说就在老百姓身边。并且庙会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融入很多新的文化元素和社会热点。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高科技、现代化的元素也被引入到庙会中,既突出传统,又展现新意。”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今年北京厂甸庙会挂满了诗词灯笼,漫天诗词营造出独特的浪漫。此外还运用云AR等技术,打造线上元宇宙数字街区,展现节市活动,让市民百姓通过简单扫码就能在线上感受百年琉璃厂庙会盛景。

“庙会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人们逛庙会并不只是玩乐,还有深层的文化需求。”杨利慧表示,满足民众多元需求、彰显传统文化魅力,是庙会的重要功能,应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让传统文化在庙会中得到真正的传承和发展。她建议,在庙会中提供更多的文化教育活动,增强民俗文化和非遗的可见度,以及人们对此的理解力。比如对于春联文化、皮影戏、昆曲、大鼓等,可以组织一些传统文化讲解,让参与者更深入地了解其内涵和价值。同时,鉴于民众参与庙会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可以组织舞龙、舞狮、击鼓等各类民众表演,提高其参与感,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

博物馆里过大年

2月11日,正值大年初二,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像往常一样早早到了河南省博物院。距离九点开馆还有一会儿,但院里观众已排起了长队,绵延两三百米,好似一条长龙,车辆入口处也是一样的情景。马萧林嘱咐工作人员维持好秩序,尤其是要保证人车进馆时的安全。

面对春节假期,河南省博物院早有准备。马萧林告诉记者,为了让公众更好地感受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更好发挥博物馆教育阵地的作用,2024年龙年春节期间,河南博物院推出多项“文化新年礼”——首先是精品展览,比如“礼合中国——商周礼乐文明展”,精选260余件套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精品,展示商周时期礼制的创立、成熟以及自我革新的过程,以及数千年中华礼乐文明史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在河南博物院南广场,展出由全国60多家文博机构合作的“龙行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图片联展”,汇聚数百幅祥龙题材的文物艺术品影像。此外,还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互动参与活动,比如让观众化身“国宝特工”,在游戏中领略文物的古为今用;结合院藏龙文物的艺术特点,推出春联、纸雕灯等多款“龙”主题相关的文创产品……

随着观众慢慢有序进入,展厅里的文物也一个一个“活”了起来,无声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带领观众们走进历史深处,领略中华文明之美。很快,馆里的讲解员便“供不应求”了;原本一天两场华夏古乐演出增加到四场,仍然是场场爆满;文创产品区域熙熙攘攘……

看着眼前热情的观众,马萧林心里很暖、很欣慰。上午,他遇到一对从贵阳来观展的母女,交谈中得知她们之后还要去安阳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早早就做好了博物馆之旅的攻略。“我看到观众里有不少是从河南省外来的,在有限的假期中,专门拿出时间来到河南博物院,可见他们对博物馆和中华文化的热爱。”马萧林感到,走进博物馆已成为文化新风尚,而博物馆里过大年,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感受浓浓的“年味儿”,也成为一种新年俗。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热体现了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素养日益增长,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这对我们文博工作者是巨大的激励,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满足这种需求?如何达到更高要求?这些年来,马萧林经历了博物馆的“大变身”。“我们不断深入挖掘文物藏品的内涵,生动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在此基础上,运用各种形式,尤其是用AR等高科技手段,提供互动和沉浸式体验,让观众喜闻乐见,了解文物所处的历史背景,更加深刻认识中华文化。”在马萧林看来,现在博物馆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存在,不断探索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观众提供更好的文化体验,为推动文化繁荣贡献力量。“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马萧林说。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