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3年第六期 2023年第四期 2022年第五期 2022年第四期 2022年第三期 2022年第二期 2022年第一期 2021年第六期 2021年第五期 2021年第四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4年第一期

水墨与当代话语

2024年02月27日 17:07  |  作者:张培成  |  来源:《画界》2024年1月 第1期 分享到: 

涿鹿大战(国画)-张培成

涿鹿大战(国画)-张培成

我们虽然只是生活在世界的一隅,但是已经能感觉到瞬息万变的科学技术在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手一个智能手机让我们无私可隐。微信、支付宝、机器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工智能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的生活,发展之迅猛有点让人类措手不及。但是此前列举都属有实用意义之举,即功能之类属,让人类省心省力。而艺术恰恰属于无用之类别,不可果腹,亦不可避寒消暑。但艺术可抚慰心灵,收获审美快乐。当人工编织、手工饺子、手写书信越来越金贵之时,那么,透露着画者生命信息的绘画笔致、节奏,将会更加为世人看重,愈显珍稀。因为在当代艺术大变局中,你必须找到自己的独技,崇尚唯一。那么,我们操控的软毫毛笔、对水反应敏感的中国手工纸,将会助力我们来补现代科技之缺隙。

丛林祥和(国画)-张培成

丛林祥和(国画)-张培成

作为操持水墨的画者,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困惑。面对陆家嘴的繁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地铁里时尚的靓男倩女……那些斧劈皴、披麻皴、十八描,似乎都使不上劲儿。即使是20年前的新水墨画,面对当今八零后、九零后的受众,也难以冲破这审美的疲劳。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进步,让人们的视觉感知阈值调得很高。因为世界的新图景已随互联网即刻传播,艺术家要想玩些新的把戏已经变得很难。所以,将水墨艺术进行现代性的拓展是时代所迫。对现实的关注是进入当代语境的必由之路,摒弃仅仅是在文人传统思维框架内的所谓笔墨传统的水墨概念,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资源领域内进行开掘,将会成就当代艺术的一片沃土。

红衣戏人(国画)-张培成

红衣戏人(国画)-张培成

我很钦佩上世纪初的齐白石,他凭着天赋将文人画带入了欧洲现代主义的内在形式逻辑中;我也赞叹关良,在东瀛藤岛武二门下接受了法国野兽派,重又唤醒了中国水墨粗犷与拙朴的记忆。正因如此,上世纪20年代在北平艺专教书的法国籍教师克利多极其欣赏齐白石的艺术,说自己来到中国后接触过中国、日本、印度、南洋画家不计其数,但齐白石是令他满意的第一个。有个捷克外交官买了齐白石好多画,大都收藏在现在捷克的布拉格博物馆里。上世纪50年代,关良去民主德国文化交流,具有表现主义背景的的德国主办方,对于关良的水墨戏曲人物,爱之深切,专门为其出版了画册,作为他们系列丛书中的一册,作为东方艺术的代表。由此可见,中国水墨画与西方现代艺术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德国的艺术家沃林格在他的《艺术与移情》中所阐述的艺术中的抽象原则与我们的传统中国画不谋而合。沃林格说抽象冲动就是要“回避对三维物体、对有深度感物体的表现”“把表现对象限制在深度与广度的开展上”。这种打破现实世界具象秩序的平面感空间,与中国传统绘画无缝对接。其次,他还提出抑制具象物体,以结晶质的几何线形式为主。此处几何线或许与我们的宗旨有悖,但抑制具象却合“似与不似”之妙。而今,就中国艺术的当代性拓展领域而言,本土话语问题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中国水墨画的现代转型中,开拓本土语言也是一个良策。当我们的视野从明清文人画移至更广阔的远古彩陶纹绘、岩画,龟兹、敦煌的早期壁画,魏晋石刻,民间民俗艺术,那么,我们的眼前会豁然开阔,机杼无限。当然,如若我们不视西方绘画为洪水猛兽,只是将其当作一种养料,如梵高对待日本浮世绘那样,也能在创作上另辟蹊径。其实,林风眠不正是这样开掘了新的水墨天地?近百年前的他们有如此胆略,今天已处全球化背景下的我们还有什么放不开呢?东西方艺术固然有它们各自的运行轨道,可是因为视觉艺术毕竟也有其内在的逻辑与秩序,来自我们文化资源的基因,必定会有自己独特基因序列的组合。对于这个时代的独立表达,会成为中国艺术家的艺术意志,那时华夏的本土话语,将是世界当代艺术中亮眼的一组。

火药的故事(国画)-张培成

火药的故事(国画)-张培成

女娲造人(国画)-张培成

女娲造人(国画)-张培成

丝路古道(国画)-张培成

丝路古道(国画)-张培成

狩-猎(国画)-张培成

狩-猎(国画)-张培成

张培成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刘海粟美术馆馆长,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张月霞

版面设计:汤炜

未标题-1

2

3


编辑:画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