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博物志 市场 鉴赏 人物 古玩

首页>收藏>资讯

我收藏的两本“西行漫记”

2024年02月29日 17:38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360截图20240229173729666

1938年上海复社版《西行漫记》,精装,袁牧之签名

作者:刘力群

笔者很有幸收藏到“复社版”《西行漫记》和《续西行漫记》,并且还有签名:《西行漫记》的签名者是著名电影工作者袁牧之,除了签名,还有用毛笔书写的“题后”;《续西行漫记》的签名者是作者海伦·斯诺本人。

“复社版”《西行漫记》

笔者收藏的“复社版”《西行漫记》由胡愈之牵头翻译,参加者有王厂青、林淡秋、陈仲逸、章育武、吴景崧、胡仲持、许达、傅东华、邵宗汉、倪文宙、梅益、冯宾符等12人;《续西行漫记》译者是胡仲持、冯宾符、凌磨、席涤尘、蒯斯曛、梅益、林淡秋、胡霍等8人,这些译者都是上海孤岛文学时期“星二座谈会”的成员。

据新华出版社《胡愈之传》记载,“陈仲逸”是胡愈之的笔名;胡仲持为胡愈之的二弟;傅东华、倪文宙、吴景崧、冯宾符为胡愈之在商务印书馆的同事;林淡秋、邵宗汉、梅益是胡愈之在《译报》时代的同事;许达是斯诺在中国时的秘书,实际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地下工作者郭达。另有资料考据,王厂青有可能是粟裕的秘书蒯斯曛的化名。

《西行漫记》的出版地是上海,是重要文化中心、港口和工业中心,因此,上海的出版物有较强的渗透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由于复社版图书影响力大,需求量大,《西行漫记》自1938年初版后一版再版(目前可查到有5版),不仅有平装本,还有精装本,《续西行漫记》也是一版再版。

笔者收藏的复社版《西行漫记》为第一版的精装本,1938年2月10日付印2000册,1938年3月1日发行。在书的末页,中国早期著名电影导演、编剧、演员袁牧之用毛笔写了如下的“题后”:“追求真理,解放人民,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就是我们的目标;建立一个强大、富裕、人人平等的国家,这就是我们的理想!牧之,一九卅九年六月廿日于抗大。”“一九三九年二月,我于抗大校转阅,据说此书经历封锁,险落敌之手,历时三月辗转几个地方达延安,至我读后,已很破旧,固由我保藏。”

珍稀版本贵有签名,更贵有“题后”。袁牧之的“题后”,脉络清楚,有时间,有地点,有经历,特别是有“延安”“抗大”“险落敌之手”“辗转几地方”这样的词语,因而使这册上海复社首版的《西行漫记》更显得厚重,难能可贵。

“复社版”《续西行漫记》

笔者收藏的上海复社版《续西行漫记》,1939年上海出版,第一版,平装本,封面设计与复社版《西行漫记》平装本一样,红底黑字,扉页有海伦·斯诺赠给原燕京大学学生李敏的赠言:

For Li Min, my favorite student whom I loved much in memory of Yenching days long ago, affectionately, Peg, Nym Wales, New York, Xmas, 1949(赠李敏,你是我在燕京大学时最钟爱的一名学生,虽年代久远,但记忆犹新,佩格,尼姆·韦尔斯,1949年圣诞节于纽约)。

李敏是燕京大学社会系学生(1937年毕业后更名为李慜)兼学生会秘书,在校期间与斯诺、海伦夫妇关系极为密切,共同参与了1935年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和游行示威;1936年夏斯诺去西北访问红军期间,李慜经常到位于北平盔甲厂13号的斯诺居所去陪伴海伦,同床而眠,彻夜长谈。(见李慜:“愿佩格·斯诺重来未名湖畔”,北京出版社《一二九在未名湖畔》,1985年)。

1949年,李慜与丈夫叶德光(原燕京大学1930届心理系学生)一同访美,在圣诞节之际,海伦将这本上海复社版《续西行漫记》赠送给她。

新中国时期,李慜长期在外交部门工作。笔者有幸在1985年曾陪同李慜一起会见海伦·斯诺的侄女谢莉尔女士。

“因为这是他们的书”

衡量一本书的文献价值和收藏价值,不仅要看它的作者、年代、珍稀度、品相、签名、题记等,还要看它的社会影响力。1938年上海复社版《西行漫记》和1939年《续西行漫记》,在近现代中国革命史上的影响,无疑是十分巨大的。

对于这本书的影响,斯诺在专门为上海复社版《西行漫记》写的作者序言中如是说:“这一本书出版之后,居然风行各国,与其说是由于这一本著作的风格和形式,倒不如说是由于这一本书的内容吧。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所以这一本书如果是一种正确的记录和解释,那就因为这是他们的书。”

斯诺在《为亚洲而战》一书中,颇为风趣地描述了《西行漫记》的影响力:“抗战爆发后,无论我走到哪里,总会出其不意地在什么地方突然碰到一位年轻人,胳臂下挟着一本未申请版权而偷印的《西行漫记》,询问我如何才能到延安去学习。在一个城市,一位教育委员向我走来,暗地里要求我把他的儿子介绍给延安抗大。在香港,一位富有的银行老板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这使我大吃一惊。望着他儿子周围舒适优雅的环境,我说:‘令郎在那儿要睡土炕,要自己做饭,还要自己洗衣服。’‘是的,那个我懂!’这位教育委员回答说,‘不过,如果儿子继续耽(误)在这儿,他迟早要去为日本人洗衣服!’”

这两册散发着旧书年久的气息、页面因时代久远有些风化和碎裂、不知有多少人读过和传递过的《西行漫记》和《续西行漫记》,凝视着签名者的墨迹,回望那厚厚页面中的风云史诗、那一帧帧照片中的红军将士,更感到今天国家独立富强、人民生活幸福的来之不易。

[作者系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北大)、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高级顾问、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常务理事]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