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委员讲坛 名家访谈 医学前沿 食话食说 岐黄园地 科普养生 健康产业 粉碎谣言

首页>健康>资讯

多位代表委员关注慢阻肺病,如何构建规范化疾病防治体系?

2024年03月09日 10:06  |  作者:陈姝延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提起慢性病,老百姓最先想起的就是三高,其实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也是慢性病的主要阵地之一,特别是皮肤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健康负担尤为严重。今年“两会”期间,多位委员呼吁关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例如慢阻肺病的防控,此外,皮肤科“一号疾病”——特应性皮炎的首个提案也备受关注。

慢阻肺病防治工作不能“慢”

近日,“我国有近1亿人是慢阻肺人群”话题登上热搜,引发了全民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和共病研究院院长李为民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当前我国呼吸系统慢病防控存在‘三高’‘三低’的难点问题,即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低知晓率、低诊断率、低规范治疗率。由于吸烟、大气污染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我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控形势更加严峻。”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慢阻肺病是常见疾病。慢阻肺病会导致肺部损害并引起肺功能进行性下降,症状包括持续咳嗽、气短和痰液分泌过多,这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还会导致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据估计,我国有慢阻肺病患者数近1亿,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已超过27%,60岁以上基本每4人就有1人患有慢阻肺病。慢阻肺病还是我国第三大致死性疾病。

慢阻肺病控制不佳会出现反复急性加重,急性加重期间需要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甚至是住院治疗,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疾病和经济负担。有数据显示,我国慢阻肺病患者1年的时间内中位急性加重次数达3次,相当于平均每4个月发生一次急性加重,每次住院费用中位值高达11598元。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迟春花介绍,慢阻肺病疾病管理的目标主要是减轻当前症状和降低未来风险,包括防止疾病进展、减少急性加重及减少病死率。目前,虽然吸入性支气管扩张剂及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治疗对改善慢阻肺病患者病情和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有30%到40%的慢阻肺病患者在接受这些基础治疗的情况下病情控制不满意。研究发现,这可能与气道炎症有关,尤其是2型炎症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当下,慢阻肺病生物制剂等创新治疗手段的研发已在全球取得了重要进展。呼吸是生命之本,未来,希望慢阻肺病领域能有更多创新药的研发,推动审评审批加速,拥有更多治疗选择,帮助患者控制疾病、减少急性加重次数,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享受生活。

以特应性皮炎为抓手,提升皮肤病防治水平

在慢性病当中,除了需要重视致死率较高的疾病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以特应性皮炎为代表的慢性皮肤疾病以发病率高、疾病负担重、影响人群广为特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却易被忽视,亟需政府及全社会提高对此类疾病的重视程度。“两会”期间,中国农工民主党已提交《关于以特应性皮炎为抓手,提升我国皮肤疾病防治水平建议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

为何在众多皮肤疾病中特应性皮炎较为突出?特应性皮炎被称为皮肤科的“一号疾病”,2023年最新流行病学调研显示中国成人和儿童特应性皮炎患者人数占全球首位,患者人数在近20年处于持续上升趋势,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挑战。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皮肤科主任崔勇表示:“特应性皮炎是皮肤科的第一大病,累及患者的全生命周期,且有共病风险,常合并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疾病负担,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存质量。应对特应性皮炎关键点在于落实全年龄段患者长期规范管理,这对整体防治水平提升提出更高要求。崔勇建议,要关注以专病为抓手,加强专诊建设、以基层为基础,加强基层能力建设及其对疾病的诊疗规范管理、加强低龄儿童临床用药管理,落实低龄儿童用药配备等等。”

除了患者群体庞大,特应性皮炎“反复复发”的疾病特性也为患者带来巨大负担,成为其需要慢病化长期管理的重要原因。数据显示,患者每年约有1/3的时间处于复发期,这意味着患者长期反复遭受剧烈瘙痒、皮损,还面临睡眠中断等问题,对成长发育、学业、事业等不同阶段造成巨大阻碍。

目前,在强化长期管理、提升疾病相关的诊疗水平中,专诊能力建设愈发关键。对此,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高兴华希望,能以三级医疗机构和皮肤专科医院、儿童医院为载体,通过推广使用统一的疾病评估工具和材料、建立专诊建设示范单位、建立特应性皮炎专病门诊建设标准、促进区域专诊和专科医联体建设、加强专病质控等方式,加强专诊建设,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

提升诊疗能力之外,厘清疾病机制对特应性皮炎管理也至关重要。实际诊疗过程中,仍存在注重急性症状控制,忽略长期维持管理的情况。对此,崔勇表示:“2型炎症是特应性皮炎的核心发病机制,针对2型炎症的‘对因治疗’尤为关键。在应对‘复发’难题时,无论医生还是患者需奉行‘长期主义’,长期规范管理应以1年起步设定治疗目标,并做到精准治疗,这样有助于不同年龄段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