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资讯

老省长“圆梦”外婆坑

2024年03月20日 15:29  |  作者:朱海洋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月亮升得再高,也高不过天啊,你走得多么远,也走不出我的思念……”

这首《望月》,是浙江老省长沈祖伦生前最爱唱的歌。当合唱声悠悠响起,默立墓前,很多人不禁泛出泪光。

2024年3月4日,这是沈祖伦第10次来到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镜岭镇的外婆坑村,并将永远依偎在绿水青山的怀抱里。

百余位村民自发赶来送葬,臂戴黑纱、手持白菊,从文化礼堂出发,步行至村口原先的公墓旁。

专程赶来送别的人里,还有与老省长生前同住一个养老公寓的友人们。大家皆为“随园少年宫”的歌友,因此用这样一种方式,缅怀沈祖伦在外婆坑村的安葬。

春雨霏霏,春山含黛。下午时分,天空突然放晴。村党支部书记林光陆小心翼翼地把骨灰盒放入墓穴。这陶瓷罐,是老党支部书记林金仁跑了几番县城选定的,据说百年千年都不会坏。大家也希望老省长的事迹与英名,如陶瓷般在村中不朽。

“这次来,您永远不走了……”手持话筒,林金仁有些动容,声音微颤。老省长的骨灰怎会安葬于此?背后是一段历经40余载的感人故事。

20世纪80年代的外婆坑,被称作“浙江倒数第一穷村”,还是全县的“第一光棍村”。地处山脚旮旯,交通颇为不便,全村27亩耕地,人均年收入92元,因为太穷,38个大龄青年“打光棍”。而且,贫穷还在继续。

1990年,35岁的林金仁被选为村主任,一心想要改变村中落后面貌。然而,村庄与外界只有一条悬崖峭壁上的小路,仅仅放得下两只脚。想致富,先修路,可钱实在不够,修路工程时断时续。

1991年11月25日,沈祖伦的到来,让林金仁看到了希望。老省长17岁就参加革命,常得到农民的掩护,早年又曾在农村蹲点多年,对人民尤其是农民有着深入骨髓的爱。“爱人民,首先要爱农民!”这是他的座右铭,沈祖伦常说,“对农民的感情成了我人生的思想政治基础。”

知道外婆坑穷,可所见所闻仍让沈祖伦颇为震撼。很快,在他的支持下,路修通了,还从“鸡肠路”拓宽至可通车。更令全村老小动容的是:第二年,村里举行通车仪式,省领导亲自剪彩。仪式上,老省长动情地说:“今后,外婆坑村就是我的‘外婆家’。”

而后40多年的交往中,老省长不曾背弃诺言。从指出明路,发展高山茶叶,到慢慢条件有所改善,来自云贵川等地的少数民族姑娘陆续嫁进来,小山村竟有了13个民族。好风景搭配好风情,沈祖伦又鼓励开办农家乐,“江南第一民族村”的招牌开始声名鹊起。

老百姓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吃上“旅游饭”后,外婆坑村摘掉“贫穷帽”,加速奔小康。几年前,村民人均收入迈过了5万元大关。

退出领导岗位后,沈祖伦与“外婆家”依然难舍难分,每隔几年就来一趟,访农家、探民情。有时携夫人,有时还会留下吃饭,跟走亲戚没两样。考虑到老省长事务繁忙,加之年事已高,更多时候,林金仁上省城。30多年间,两人见面就近百次。

每每去,林金仁夫妇都会拎着玉米饼与新茶,有时再捎上村民让带的小花生。一向不收礼的沈祖伦都会“破例”笑纳,当然,次次回礼都比这些要丰厚许多。有一回,他还专门寄来了一床丝棉被。

彼此间的交往,既淡如水又无比真挚,尽管岁月流逝,却如老酒般愈加醇厚。由于太过思念,2018年,村民再度联名写信,邀请老省长回“外婆家”探亲。已然88岁的沈祖伦不顾来回7个小时的奔波,第9次到外婆坑。

然而,“十上外婆坑”的漫长等待,被不幸的消息浇灭。2022年10月,沈祖伦病重入院的消息传来,全村老小无不忧虑。带着大伙的关心,林金仁前往医院探望,病床边握着老省长的手说:“您可要早点好起来,我们全村等着您‘十全十美’。”

有生之年再去一次外婆坑,这是老省长此前的允诺:“我知道,这是我‘欠’外婆坑村的。我如果来不了,就让儿子女儿来……”

美好的期盼终究成了遗憾。2023年2月27日凌晨4时多,沈祖伦与世长辞。

天刚破晓,外婆坑举村恸哭。一想到再也见不到老省长,许多老人哭得更伤心了。

一周多后的追悼会上,看着和蔼可亲的遗照,林金仁脑海中一直浮现着病榻边两人交谈时,老省长心向往之的憧憬眼神。回村路上,他思绪翻飞,能不能把老省长的一部分骨灰,安葬在外婆坑村,从此再不分离。

家庭内部会议,大儿子林军录双手赞同。小儿子林光陆,去年在镇里的动员下回村当党支部书记,同样觉得是件大好事。在他眼里,老省长是外婆坑的精神支柱,能一直激励着全村百姓艰苦奋斗。

消息不胫而走,老村长何志明最先赶来,林本法等老村民也纷纷聚拢,大家都希望,老省长能安葬在村里。期盼声越来越响,这显然已不是林家意愿,而是全村心愿。林金仁立马启程前往杭州,征询沈祖伦家人的意见。

怀着忐忑的心情,林金仁叩开了老省长儿子沈劲的家门。让他感动的是,这一不情之请竟得到了支持。大家还约定,沈家儿女要择日到外婆坑村替父如愿,也看看他魂牵梦绕的地方,究竟长什么样。

几天后,林金仁郑重地接过裹着沈祖伦骨灰的布包,路上整整3个小时,一动不动地捧在怀里,用身体温暖着。从杭州抵达村里时,大家奔走相告,悲痛中多了些慰藉。

一年过后的3月4日,正式下葬的日子。下午1时许,狮子号声咽呜,鞭炮齐鸣。

全村人沿着山道攀援至“沈公祖伦之墓”前。一大早,林军录就专门向厂里告假,忙着整理墓旁的石块。

坟头面朝进村路,之所以落定于此,缘于周围有5棵树,皆为两根枝丫并生,意指“双木成林”,这不就是外婆坑村的林氏主姓。大家见状,都说这个地方好。

“这真是几百年的缘分,老省长回归外婆坑,就在林家之地,彼此守护着……”林军录希望尽量刨去土里的石块,好让这些树更茁壮些。

浩荡的送葬队伍中,少数民族服饰尤为惹眼。老省长过世已一年有余,悲痛的情绪或许淡去不少,但更浓重的是思念。

村民林江驱的妻子王忠美来自云南文山,专门穿上了精致的苗族服饰。“我嫁来时才发现,这里比自家村还穷。现在,10亩茶园、40多桶土蜂,再养头年猪做腊肉,平日里打些零工,收入蛮不错。我们有今天,真要感谢老省长。”

致辞时,90岁的作家汪浙成还分享了一个温暖的细节。沈祖伦有糖尿病,双腿尤为怕冷,外婆坑村的老百姓知道后,曾自发做了棉鞋请林金仁捎去。“老省长特别喜欢这双鞋,经常穿在脚上,还会向我们展示……”此番讲述,又引起了不少人唏嘘。

人群中,林光陆的脸上有哀容,又不止于悲。“老省长第一次进村时,我才8岁。如今接过了父亲的担子,我一定要让村集体和老百姓更富,才能不负恩情、不负嘱托。”

下山后,大家还领到一份“回礼”,一块毛巾、一块肥皂。据告,这是当地的风俗,村里完全按照至亲的礼数来办这场葬礼。眼下,外婆坑村正抓紧建设沈祖伦纪念馆,记录下种种往事,以使后人明晓。

63岁的郑功花几乎是最晚告别的。第一次知道老省长去世时,她便哭得泣不成声。后来,知道老省长要葬在村里,又高兴得不得了,修墓期间,好几次爬上山看。

墓前,郑功花轻轻地放下白菊,泪眼蒙眬,全然不顾雨后略带泥泞的地面,深深地三跪三拜。“老省长舍不得我们,我们也舍不得他。现在好了,老省长再也不回去了,我会经常上来看看……”

仪式结束后,天空中又隐约落下了雨丝……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