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视频

首页>文化>资讯

瑰宝永藏

——故宫博物院文物的多元价值

2024年03月21日 10:10  |  作者:任万平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任万平

▲云雷纹鼎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局部)

▲《四库全书》

□主讲人:任万平

主讲人简介:

任万平,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二级研究馆员。曾参加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专项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特聘为《清史图录》项目专家;现主持在编国家“十四五”规划项目国家级重大学术工程《(新编)中国通史·中国历史图录》;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宫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文物与史料整理研究”首席专家。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礼俗研究,重在研究制度与习俗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以及我们今天应该如何传承与弘扬。发表著作十余部、论文数十篇。

编者的话: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殿堂,故宫博物院汇聚了数以百万计的珍贵文物,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独特载体。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体现了故宫博物院典藏的文物多元价值。本期讲坛邀请全国政协委员任万平从文物的角度,讲述故宫博物院文物的多元价值。

文物的多元价值

文物是指历代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有形的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科技仪器、生活器皿和艺术品等。直接地理解,文物,就是一种物质+文化,二者的结合就是文物。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也就是说这个物质有人的因素在,那么它就是文物。那么在历史上留存了很多有人类文化活动附着在上面的物质,因为我们今天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多数人不理解它了,这就需要历史工作者、文物工作者进行阐释解析背后那个时代反映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的一些方面,所以我们把这些叫作历史文物。

文物从大的有形的方面、可否移动方面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不可移动文物,一类是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主要是历史建筑、遗址,它们不能移动,原来在哪个地方就在哪个地方(当然有极个别的历史建筑整体移位迁址);可移动文物,基本上是指博物馆里的藏品为主,它包括除了不可移动以外的所有可移动文物。所有文物均保存有民族文化的记忆,我们希望它们能够益寿延年,希望让后代子孙能由此知道我们的先祖是谁,我们的来路怎样,所以各个博物馆都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对文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

文物有多元的价值,到底有哪些价值呢?一般从这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历史价值,反映了历史上的制度与事件、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二是艺术价值,也就是审美价值,能给人们灵魂上哪些滋养,比如书画、工艺品;三科学价值,有很多东西都是古代的一种发明创造,凝结了古人的智慧。长期以来,我们以这三个方面来看待文物价值,今天,我们还要阐释它的时代价值。

我国经过了几次全国性普查,2011年第三次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有76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按一个大的空间统计为一处),比如故宫博物院有那么多的建筑也是算一处。不可移动文物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以及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如近现代工业建筑遗产和其他小类型等。从今年开始,国家将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一步摸清家底。

除了不可移动文物之外,我国也对可移动文物进行了全面普查。截至2016年10月31日,我们公布的国有可移动文物共计1亿多件/套(私人收藏的文物暂未统计)。根据情况不同,统计有的按件计算,有的按套计算。因为有些文物好几件是一套不可分割,给出一个总计数叫做一套。比如供桌前面有“五供”,统计为一套五件。

国家将文物进行分级,按照珍稀性划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珍贵文物,另一类是一般文物。这次统计,全国有385万多件珍贵文物。珍贵文物又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和三级文物。一级、二级、三级与一般文物分别按照它们的历史性、艺术性、科学性是否具有极其重要、非常重要、重要和一定价值的程度进行划分。这里我们要厘清一个概念,就是藏品与文物的关系,实际上它们并不相等。博物馆藏品的概念包括文物和标本两类,标本基本保持原来的物理特性,经过一定的整理之后为了学习和研究,比如动物、植物、矿物,一般有自然类展览的博物馆都有这些类别的标本,像动物骨骼化石、植物化石,这些基本都是野生状态的遗存,没有经过人类加工活动的因素叠加。但个别标本具有文物属性,比如经过人类驯化的家畜类骨骼、经过人类栽培的植物碳化果实,这些虽然是动物或者植物石化了的物质,但是存在人类活动的叠加,所以这种具有文物属性。

故宫的文物

故宫博物院和一般的现代博物馆不一样,它有两大类文物:一大类就是建筑类、不可移动文物。故宫是一个古代宫殿建筑群,本身就是不可移动文物。而一般博物馆大都是当代建筑,这种建筑本身不属于建筑文物,但它里面的多数藏品属于文物。另一类就是故宫的可移动文物,它的类别十分丰富。

故宫于明代1420年建成,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巍然屹立在北京城的中心。1987年故宫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文物建筑有1050座、8750间。这1000多座建筑,不是杂乱无章地随便来建,它有布局的原则。根据《周礼·考工记》,按照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大原则,并且以中轴为正、两翼为辅的思路来建,又与传统的五行理论相联系,即文东武西、幼东长西。在建筑里体现有具体的建筑技术,中国古代的土木建筑采用榫卯结构,有不同的构造方法。还体现有建筑的艺术,雕梁画栋,斗拱飞檐,十分壮观。除了这些直接可视的有形以外,它还蕴含着古人的哲学思想,古人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这些人文思想也融入在里面,包括命名、布局方式,都有体现。故宫建筑色彩用黄色与红色,也是与五行观念有关。

2019年底,故宫博物院统计的可移动文物是186多万件,有90%以上属于珍贵文物,占全国珍贵文物43%以上。这么多的可移动文物是哪里来的呢?首先主要是继承清代宫廷遗产。清朝被推翻后,1924年逊清皇室被逐出紫禁城,民国政府国务院组织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把当年皇宫里的物品进行了点查登记,化原来皇家私产为公产。1925年成立故宫博物院,收储研究展示当时皇室物品——文物。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故宫博物院也按照现代博物馆征集藏品的不同方式,比如收购、接受捐赠、接受拨交等,又增加了20多万件文物。所以,现今故宫博物院的可移动文物中有160多万件是原来清朝宫廷的遗存。故宫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汇聚地,在这样的一个建筑群中,很多东西还保留在历史现场没有离开,所以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相互之间都有关联,不像多数博物馆,很多文物都是一个个的独立个体。如果是传世的单件文物,我们并不知道它和其他的文物有什么关系,对其综合的文化价值阐释就会受到影响。但故宫很多文物相互之间有联系,并且没有离开历史的空间,其综合的文化价值更加丰富。

故宫博物院这么多可移动文物,又是怎么分类的呢?

一方面,文物本身有物理属性,有的是有机质,有的是无机质,它们对贮藏环境要求不一样。按照当代博物馆对文物的管理,以材质分类便于贮藏保护,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就分了25个大类,有青铜器、玉石器、法书绘画、陶瓷器、珐琅器、漆器、金银器、服饰、家具等。虽然各地博物馆的分类情况不太一样,但多数也是按文物的材料属性来分,这样便于博物馆的保管以及对保管条件的设定。

另一方面,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宫廷遗存的文物还会从功能上分类,反映帝后皇室成员曾经使用过和他们鉴赏的一些艺术品,可以分为六大类:

第一类是国家政权的象征,比如青铜礼器、皇帝的御玺,还有代表皇帝威仪的卤簿仪仗,以及皇帝的礼服正装,这些都是权力的象征。古代国家政权的象征物,比如鼎、簋,天子用九鼎、八簋,后来讲“天子一言九鼎”指的就是它。今天来看,它虽然有漂亮的造型与纹饰,但它的最主要价值不只在于艺术性而是历史性,里边承载着古代礼制。有个词汇叫定鼎,建立一个王朝就叫定鼎,鼎对于一个封建王朝具有代表性意义。道和礼通过有形的器来承载,所以古人说“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就是把礼一层层上升到为政的根本方面。古代如果发现了鼎,王朝就认为是特别好的祥瑞。汉武帝的时候,在汾水上得到了一个鼎,他就把年号改成了元鼎(前116—前111)。中华文化一朝一代不断接续,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到现在依然没有断裂,就像乾隆皇帝所说“中华统绪,不绝如线”,像一根线似的一代代连下来,没有中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人们很多的日常观念行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第二类是记录文化的书籍。其实很多文物上面并没有铭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它的认识理解还要基于古籍上的记载,所以古籍对文化的记录最直接、最全面。在故宫博物院,我们对文物的理解也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古籍是故宫博物院最后归为文物的一类。比如我们有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早年大家就会查《康熙字典》,它收容的字最多,因为是康熙朝编纂的字典所以称《康熙字典》。我们今天当然可以不用查它,而去查《现代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不仅收字多而且用便捷的拼音与部首检索法,而《康熙字典》用四角号码查索,对于我们现在多数人来讲,并不谙熟边角符号。当然除了《康熙字典》,再往前还有《尔雅》《说文解字》《玉篇》等有很多字典。而清朝编的《康熙字典》离我们比较近。如果我们要查古代某一方面的知识,就可以查类书,清朝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就非常全面,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清朝还编修了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一共七部。《四库全书》把古代的书分成四大类:经、史、子、集,也叫四部、四库。这套书编好装帧的时候,四类书封面还用了不同的颜色,对应五行的四种颜色:经部是群籍之首用绿色,犹如春之始,木的颜色;史部浩博用红色,犹如夏之炽热,火的颜色;子部采撷百家之说用白色,犹如秋之收获,金的颜色;集部文稿荟萃用黑色,犹如冬之藏,水的颜色。七部《四库全书》分别是:北方有四套,紫禁城文渊阁《四库全书》、圆明园文源阁《四库全书》、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四库全书》、故宫盛京文溯阁《四库全书》,这四套都在皇家的宫殿区,老百姓不能阅看。南方有三套,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扬州文汇阁《四库全书》、镇江文宗阁《四库全书》。南方这三阁的《四库全书》可以供天下的士子来学习阅看,所以江浙文风昌盛也与此有关。七部《四库全书》现在只剩了三部半,文渊阁《四库全书》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大陆有两部半,其中一部是文津阁的《四库全书》,民国建立京师图书馆的时候,把这部《四库全书》从承德避暑山庄运到了北京图书馆,为此当年北京图书馆门前那条街就改成了文津街,就是因为文津阁这部《四库全书》。上世纪60年代,沈阳故宫这一部文溯阁《四库全书》为了战备的需要迁移到兰州,现在还在兰州。文源阁《四库全书》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全部化为灰烬,南方文宗阁和文汇阁的在太平天国时期也全部被焚毁,文澜阁还剩了半部。文渊阁《四库全书》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但是文渊阁《四库全书》的简明目录仍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写成手卷的形式,由纪昀(纪晓岚)用蝇头小楷书写一个个书名,乾隆皇帝仔细阅览过,还盖了印章“乾隆御览之宝”。清朝乾隆年间对历代的古籍还分别进行了整理,编为《天禄琳琅》,就是宋元版的古籍,而通过编辑《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整理了历代的绘画。各种专题性图书也有大量编纂,比如《钦定河源纪略》,各种方略类图书、佛经道藏等,以及前述的各类纸本古籍遗存有30多万件,另外还包括雕刻这些书的书版遗存24万多块,现在都属于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如果从研究的角度来讲,古籍作为资料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古籍的文字记录,对没有铭文与款识的文物研究将举步维艰。

第三类是历史文件——档案。明清故宫是当年国家的政权中枢所在地,当时一切号令政策都发自于皇宫,后各地官府的一些要事也上达于朝廷,形成了非常多的案卷,它分档存放,所以今天就叫做档案。这些档案当年都是朝廷直接处理公务形成的,在皇宫中的内阁旁建有大库房存放,它们对于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非常直接的意义。后来随着机构的不断变化,现在遗存的明清档案有1000多万件,有极少量的在故宫博物院保藏,比如当时各个宫殿用于盘点物品的陈设档案等,但绝大部分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管理。

第四类就是生活实用器皿。日常衣食住行用具,这是数量最庞大的一类,是未消耗用尽的实用品,对于我们今天研究理解当时的生活方式最为形象。礼服不是平时穿着,平时穿的就叫便服。后妃常穿的有一种款式叫衬衣,在开衩的一侧镶有绦子边儿(花边儿)。两侧都镶有绦子边儿款式的叫氅衣,并且两侧还都要开衩,这就是今天旗袍的前身,原来很宽大,今天瘦身了,变得比较颀长。还有各种马褂、坎肩等。皇帝和皇子平时穿的便服主要是长款的褂子和袍子,便服就是直口的袖头,也会有马褂、坎肩,平时可能戴瓜皮帽等等。古代帝王锦衣玉食,除了锦衣,还有玉食。他们用的餐饮器具有玉的、金的、画珐琅等珍贵材质,以及工艺繁复的漆器、图案精美的瓷器等。2019年故宫博物院举办过“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览,就陈列了乾隆四十八年(1783)过年时候,家宴时皇帝的大宴桌上全部用的玉盘、玉碗,一共105件,蔚为壮观。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住”所用物品,也有大量遗存。比如,室内实用的家具,常见的是桌椅柜架床榻。除了常规的或方或圆的桌子外,还有贴墙的半圆桌以节约空间。硬木的描金的嵌玉的,以及嵌螺钿的髹漆的不胜列举。梳妆台也有组合式的功能,衣架、洗脸盆架,也用红木制作,而且出挑的柱头也会雕刻龙头或凤头等。

第五类是用于鉴赏的艺术品,比如历代的书画、宋元瓷器以及玉器等,是纯粹的艺术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帝王也不例外。清代皇帝可以欣赏到历代遗留下来通过不同方式进入到皇宫的书画、瓷器、玉器等艺术品。古代士人讲究“琴棋书画”四艺,而皇帝从小都受到系统的教育,不仅研习经史子集,还熏陶琴棋书画,尤其是乾隆皇帝,他经常也把自己比作一个士人,有文人情结,消遣时常常以欣赏艺术品为乐。乾隆帝有个书房“三希堂”,他在此处经常心追手摹的“三希”,即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乾隆还会在上面盖“三希堂精鉴玺”等印章。故宫还收藏了很多历代的绘画,有阎立本的《步辇图》、韩滉的《五牛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宋徽宗的《听琴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等,以及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图》。它们当年都在清代宫廷,有的后来流散出去了,如《五牛图》,今又回归到故宫博物院。除了晋唐宋元书画遗存,明清时期的文人、画家,甚至还有西洋画家还创作了很多书画作品,比如郎世宁、王致诚等作品,今天依然还都保存完好。清代宫廷还设置有造办处,之前的王朝也设置过少府监一类的衙署,它们都是承制宫廷特需物品的机构。造办处除了制作日常生活所需外,也受命制作很多时兴的工艺陈设与把玩的清供,可以称作“时做”。比如玉器、瓷器、金银器、珐琅器、漆器、竹木器,以及金枝玉叶类的多种复合材料盆景等,宫廷遗存的量也很多。

第六类是宗教器具,其中一些法器、供器,是宗教信仰使用的器具。清代宫廷是多元信仰,遗存至今有佛教的各种佛像、唐卡,以及供器七珍、八宝、坛城、右旋螺。还有道教、萨满教的法器祭器等。

1949年以后,按照现代博物馆的征集方式,故宫博物院入藏的民间遗存,它的功能就更加多样,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著名的红山大玉龙、青铜立鹤方壶、明代万历皇后的凤冠,以及甲骨、墓志铭、高昌砖等。甚至还有张伯驹收藏过的《平复帖》《游春图》等,捐给国家,化私为公,他们希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为表彰他们这种高尚的情怀,故宫博物院专门设立有景仁榜铭记垂远。

故宫博物院的所有藏品,不管是原来宫廷遗留还是现代征集入藏,我们都要好好地保护,希望永生永葆,一代代传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我们博物馆的使命就是:以匠心呵护遗产,力求垂传久远;用文化滋养社会,弘扬民族精神。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