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博物志 市场 鉴赏 人物 古玩

首页>收藏>资讯

《玉兰黄鹂》的故事

2024年03月21日 15:22  |  作者:杨子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360截图20240321152104933

《玉兰黄鹂》 中国画 于非闇 作 1956年 中国美术馆藏


《玉兰黄鹂》是中国现代著名花鸟画家于非闇的代表作之一,现藏于中国美术馆。这幅画作以其精湛的工笔画技艺、鲜丽秀雅的古典画风和充满诗意的画境,展现了中国传统花鸟画的魅力。

仓庚于飞,熠耀其羽

玉兰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和纯美,常被用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在北方,玉兰花在早春时节绽放,其姿态犹如玉树临风的春之使者,展现出高贵而优雅的美感。而黄鹂,又称仓庚,《诗经》中有云“仓庚于飞,熠耀其羽”,其美丽的羽毛和悦耳的鸣声,常被用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和大自然的生机勃勃。

于非闇在创作中将玉兰和黄鹂结合起来。画面中,一枝白玉兰倾压低垂,新枝上挺立的花骨朵悠然绽放,如同一位温婉的佳人轻轻俯身,芳香袭人。花枝上,一只亮丽的黄鹂抬头仰望,仿佛在倾听天籁之音。而上方,另一只振翅高飞的黄鹂,似乎在空中回旋,与下方的黄鹂遥遥相对,构成了一幅美妙祥和的春日图景。画面以石青作为底色,不仅突显了玉兰花的洁白和黄鹂的鲜艳,还营造出一派蓝天映照下晴空万里、鸟语花香的和谐氛围。这种色彩的组合运用,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春天的明媚和生机。构图主次分明、疏密有致,画面斜向对角线交相呼应,形成一静一动的视觉张力。

在绘画技法上,玉兰和黄鹂的刻画张弛有度,细腻而不失笔力,填色柔婉鲜华,不因艳显俗。画家运用勾勒罩染的技法,使线条和色彩相协调,整个画面既保持了一丝不苟的精准,又不失灵动。画面右下所题写的“仓庚耀羽玉树临风”,体现一种诗意与典雅的意境,更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中追求和谐之美的审美理念。

于非闇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教育,1935年起专心研究工笔花鸟画。他师法自然,喜好观察研究花鸟草虫,通过反复写生,体察物理、物情、物态,使其所描绘之物,栩栩如生、细致入微;他重古意,其绘画深受明末陈洪绶的影响,并对北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画推崇备至,在书法方面,早年学习晋唐楷书,后期专攻虞、褚体,晚年以瘦金体著称,因此其书画风格承宋徽宗一脉。他不仅学习卷轴画,还研习宋代缂丝古朴的装饰手法,以及民间绘画中的优秀技法,使得其花鸟作品具有独特的装饰性。代表作有《玉兰黄鹂》《丹柿图》《和平鸽》等。另著有《非闇漫墨》《中国画颜色的研究》《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等。

《玉兰黄鹂》是于非闇晚年的大成之作,创作于1956年。这幅画作以玉兰花和黄鹂鸟为主题,通过笔墨和意境的营造,展现了画家对古典美的崇敬,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艺术生命的感悟。

于非闇在《玉兰黄鹂》中展现了花鸟画绘画技巧的传承和演变,既吸收了古代绘画的精髓,又展现了与西方绘画相通的色彩鲜明和立体感,充满想象力,生动传神,落落大方。画家整体上采用工笔双钩重彩的绘画手法,但细节处笔调却尽显变化,玉兰花的花瓣厚重而富有质感,黄鹂鸟的羽毛细腻规整,画家勾线以书法入笔,使线条具有表现空间与体积的多重质感。勾勒与没骨相结合,将枝干转折刻画得井然有序,绿芽红蕊点缀不急不徐,细致的皴擦使枝干具有很强的立体效果。可以看出,其笔法是随着事物的需要而产生的,而非墨守成规。正如于非闇在《我怎样画工笔花鸟画》中所说:“用笔而不为笔用,用笔要做到恰如其分。”整个画面既保持了物象的真实性,又超越于真实的庞杂而达到意境的统一,可谓“恰如其分”。

在用色方面,于非闇有更为深刻的研究。画面运用掏蓝技法,以石青为底,湛蓝的底色让作品看上去更加典雅,更衬托出花瓣翻转中不同层次的白与羽毛的明艳。在制作过程中,既不能看见明显的笔触,又要色彩均匀,因此在技法上要求很高。在《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一书中,于非闇特别提到涂石青“地子”(画面空白的部分叫“地子”)的讲究。涂法是:首先把“头青”兑入稠胶水,还要预先估计它的使用量,宁多勿少。在南方冬日,室内不生火,四时均可涂“地子”。在北方冬季,室内生火或有水暖设备,那就需要先将另外预备的旧报纸喷湿待用,然后再涂。涂的时候完成一部分,即用湿纸盖在上面(不要湿纸和涂青的地方接触),随涂随盖,直到涂完为止,然后把湿纸全部揭开,使它同时干,这样就一片均匀,毫无痕迹……研究之深,实践之复杂,可见一斑。

花开太平世,美在新时代

于非闇极其推崇写生,他认为民族绘画的花鸟画其传统就是写生。从象形文字的创造到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再到齐白石的花鸟小虫,花鸟画的独特创作方法源于对生活的深爱与深入的观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写生的熟练,用凝练的笔法捕捉瞬间动态,创造出“又真实、又概括、又生动、又得神”的作品。这说起来简单,但实践起来却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为了捕捉黄鹂的动态,于非闇曾尝试饲养黄鹂,但由于当时的饲养条件困难,他不得不暂时放弃转而通过饲养其他几十种鸟类,捕捉它们鸣、食、宿与飞翔的动态。老舍在《悼于非闇画师》中也谈道:“即在晚年,虽已成名,可是还时刻留神观察百卉虫鸟,以求精确。每逢公园牡丹盛开,或某处闻有菊花展览,他必去详为赏览,勾画底稿多幅。”于非闇自己也在笔记中记述:“临近大觉寺的白玉兰,比颐和园的又高又大,后面衬着阳台山,更显得它有玉树临风的美。”想必,画面中婀娜多姿的玉兰,或也“采撷”自此,映照着于非闇先生流连忘返的足迹……

作为一幅经典花鸟画,《玉兰黄鹂》不仅具有美学上的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玉兰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纯洁和高雅,是玉树临风的精神写照。黄鹂鸟与农时有关,是春天的使者,象征着吉祥和喜悦。画中玉兰花盛开,无限生机;黄鹂一飞一落,对语欢唱,画家通过这两个元素的结合,在“尽其精微”中追求“意境高远”,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富有诗意的意境,传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也寓意着美好的生活和充满希望的未来。

此外,《玉兰黄鹂》还体现了于非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花鸟画不仅是一种视觉艺术形式,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的重要载体。作为一位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艺术家,于非闇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和审美观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将自己的“创立新意”融入作品中。花开太平世,美在新时代。《玉兰黄鹂》既保留了中国传统花鸟画的精髓,又融合了现代艺术的创新精神,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精神。

(作者系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