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资讯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讲好新时代新疆故事

2024年03月25日 10:04  |  作者:海尼扎提·托呼提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克孜尔石窟外景(4194765)-20240325100042

克孜尔石窟外景

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要冲,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流的地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始终扎根中华文明沃土,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创造了灿烂多姿的历史文化,其中就包括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近年来,新疆文物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不断强化文物工作的实证史证作用和宣传教育功能,一批考古研究成果引人注目,一批珍贵文物得到妥善保存,博物馆展览展示推陈出新,文物活化利用不断推进,文化润疆深入人心,文物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新疆的文物资源不仅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而且历史跨度长、文化内涵丰富。从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到汉唐时期的丝绸、陶瓷,再到近现代的民族服饰、工艺品,都见证了新疆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交往交流交融。这些文物不仅是新疆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征的生动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如今,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环境正在经历叙事格局和传播场景的转变,从这一层面而言,如何向世界展示中国新疆的独特魅力,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新疆故事?用新疆文物展示几千年来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印记,便是其中行之有效的一条途径。

当下世界各国对人文交流抱以更多期待,国际线上平台结合国际线下交流会,给人们带来更丰富的认知体验和传播机遇。互联网自媒体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将落脚点落于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在拟人化的对话环境中展示国家文物实力与经典收藏,在跨文化格局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借微视角窥见大格局、用小故事细说大道理、在动情处生发真共鸣,拓宽了互联网自媒体短剧的选题及叙事格局。2018年“秦始皇和兵马俑”展在英国利物浦举行,61万多人的参观人数创该馆历史新高,“兵马俑”多次参加国际展览,主动加强与境外主流媒体、海外华文媒体和国际友城媒体的交流合作,采用联合采访、合作拍片、共办活动等方式,广泛传播“兵马俑”的形象,着力打造“兵马俑”的国际传播品牌,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做好全球视野下的新疆文物传播,对于让世界更好了解新疆各民族几千年来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在我看来,通过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新疆文物的独特价值和文化内涵将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新疆的国际形象,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世界范围内通过文物讲好新时代新疆故事,还需要强化国际合作、拓宽传播渠道,将新疆文物的传播与国际接轨,加强与国际博物馆、文化机构的合作,共同举办文物展览、研讨会等活动,让新疆文物走向世界。例如,故宫博物院与新疆博物馆合作举办的“新疆历史文物展”,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观众,使新疆文物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创新的传播方式,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则为新疆文物的展示和传播提供全新的可能。比如新疆文物有部分为历史遗迹,如交河故城,我曾多次到此地调研,建议在交河故城引入VR可穿戴设备及场景复原,可以让游客有更好的沉浸式体验。通过运用这些技术,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文物的魅力,增强对新疆文化的认知。同时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还要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增强其传播深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项目取得的系列重要成果,为讲述中华文明起源和阐释中华文明连续性不断提供着新支撑、新素材。当考古成果转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新热点时,如何做好全球视野下新疆文物传播策略的构建,对于讲好新时代新疆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新疆至关重要。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新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


编辑:陈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