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农业科技 精准扶贫 三农人物 品牌兴农

首页>农业>资讯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青海大通县创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好样板

2024年03月26日 10:40  |  作者:孙海玲  |  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一城山水,大境通达。坐落在青海省西宁市北部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被誉为西宁的“后花园”。作为西宁市唯一的民族自治县,在3090平方千米的北川大地上,生活着汉、回、土、藏、蒙古等31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0.89万人,约占总人口的61%。

如何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通县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大通县始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努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创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好样板上走在前作表率,推动全县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树立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没想到办事这么快,这么便捷!这下我可以放心外出务工。”近日,大通县朔北藏族乡马场村村民赵存虎到朔北乡便民服务大厅咨询最低生活保障的相关政策,可令他没想到的是,当他拿着所有证件再次来办理时,不一会就办妥了。

原来,赵存虎的母亲李顺兰因患有脑梗、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导致瘫痪在床丧失自理能力,他因照顾年迈母亲无法外出务工。面对赵存虎的诉求,朔北乡工作人员按照一次性告知、一站式受理、一次性办结的“三个一”工作法及时核实其家庭情况,并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联系相关医院为其进行治疗,减轻了其家庭负担。

走进朔北乡政府,迎面显眼处“把最好的位置留给群众”几个大红字体映入眼帘。“我们在原便民服务大厅只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民政救助、农村低保等服务窗口的基础上,新增设了就业保障、农经服务、卫生健康等服务窗口,实行‘一站式’服务。这也是这次主题教育的一项成果。”朔北乡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魏国源介绍。

朔北乡有两块沉甸甸的牌子,一块是2021年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还有一块是2023年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一个民族乡缘何能接连荣获国家级荣誉?魏国源介绍,朔北乡生活着汉、藏、土、蒙古等多个民族,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全乡19个村(社区)均成功创建全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社区),其中边麻沟村、东至沟村先后被命名为省(市)级民族团结示范区(村)。

“通过选树培育示范典型,持续推动基层创建工作不断提质增效。”大通县委统战部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县创新打造了“社区红石榴”驿站、“石榴籽家园故事”栏目、“石榴籽”数字媒体课和“党建+石榴籽”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全县呈现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近三年来,大通先后有13个基层创建单位荣获国家和省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荣誉,12个集体和45名个人被表彰为市县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命名县级示范单位15个,“社区石榴籽家园”22个,“民族团结进步家庭”58户,一批有成效、有亮点、有经验的示范典型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和品牌效应。

发展产业,筑牢民族团结之基

“多林镇下辖10个行政村,地处浅脑山地区,是一个集土族、藏族等多民族聚居的乡镇。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将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放在重要位置,因为我们深知只有产业发展上去了,很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多林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李生珍说。

“哒哒哒……”走进多林镇藏龙庄村的服装加工车间,工人正在赶制最新一批订单。“我在服装加工厂干了两年,每个月平均能领到2000多元工资,学了手艺,还挣了钱!”村民董九花说。

2022年8月,藏龙庄村在联点帮扶单位青海省信用担保集团的全力扶持下,将原村委会旧址闲置房屋改造成一家以服装加工制造为主的村办企业。藏龙庄村党支部书记祁建林介绍:“说是服装加工厂,起初没有业务员,更没有专业的设计师,只制作简单的围裙、床单被套等产品。一年时间,随着业务的逐渐精进,村里的这个小公司就进入了良性循环,截至2023年底,共签订订单21笔,实现净利润17万元。”

今年,藏龙庄村周边的吴什庄村、石头滩村各族群众怀着共同抱团发展的心愿,申请210万元中央扶持资金用于服装厂扩建提升,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中,即将投入生产。祁建林说:“从20多台缝纫机、6间房,到如今上下两层的工作室,还引进了大型设备、聘请了专业的业务人员。下一步,我们还将积极尝试与青海省青绣非遗文化合作,在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的同时,达到抱团发展的目标。”

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金钥匙”,产业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抓手。现在,大通县各民族儿女齐心协力发展产业。

“在实施精准扶贫以前,村民只看重一点点利益,矛盾纠纷比较多。现在,大家伙儿的重心都放在了经济发展上,村民之间也更加和谐团结了。”朔北乡东至沟村党支部书记李迎仁也有着同样的感受。

曾经的东至沟村是窎沟片区最贫穷的地方。几年前,沐浴着脱贫攻坚、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利好政策,通过打造美丽乡村,将眼前的这片绿水青山变成了真正的“金山银山”。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多年来,大通县大力推进实施农文旅融合产业孵化示范园、老爷山民族非遗工坊、城关“青海湖之夜”等示范项目,推动东西部协作和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乡村旅游、老爷山花儿会、农民丰收节、冰雪旅游等活动,累计共接待各族游客8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96亿元,有力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基层治理,让文明之花常开

“2012年10月,多林镇下浪加村建成全县第一家以土族文化为主题的土族民俗博物馆,收藏的老物件、老照片以及民俗实物,展示大通土族独特的风土民情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下浪加村党支部书记杨存福说,这里的每一个老物件不仅记载着一段段难忘的回忆,还记录着生活在这里的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安居乐业的历史。

下浪加村是一个土族群众居多的村,近年来,该村找准党建工作和基层治理的结合点,通过优化网格、调解前置、打造“数字乡村”,实现全村治安防控和群防群治工作无缝覆盖,平台互通、系统对接、信息共享、高效联动。在不断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相关工作法,建立了“七彩下浪加”微信公众平台,着力打造“七彩土乡·同心善治”党建联盟。

“现在村里有婚丧嫁娶等事宜都可以通过这个微信公众号提交红白喜事报备,还可以开一些证明,有了这个平台,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驻村第一书记龚秀敏说,“现在村民可以通过‘七彩下浪加’的微信公众号学习最新的政策,还可以在‘便民办事’栏目中,开具各类证明,随机申请立马办理。”

“今年的2月2日,我家在桥头镇办喜事,前一两天我就用手机报备了,一共10桌,一桌800元的标准。现在家家户户都这个标准,不攀比、不浪费,还给我们减负了!”村民昝学明高兴地说。

“村规民约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杨存福回忆,在进行入户宣讲动员后,发现只要有党员示范,迈出第一步,村民才会愿意去尝试改变旧习惯,这样“文明新风”就逐步树立起来了。

近年来,大通县通过协调议事、矛盾调解、移风易俗等推进民族事务治理,健全完善议事协调机制,为干群提供了面对面的议事平台、心贴心的交谈机会,解锁了基层治理的新密码。全县有效开展婚姻家庭纠纷预防调解、“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工作,有效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调处率达99%以上,全县基层社会治理凸显实效。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