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教育·资讯 教育·声音 教育·实践 教育·思想 教育·人物 成长·导航 假如我是委员

首页>教育>教育·实践

新时代德育探索进行时

——来自大中小学的思政教育实践掠影

2024年03月27日 10:41  |  作者:徐艳红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日前,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新时代德育”学术研讨会暨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新时代德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大中小学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济济一堂,交流分享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探索。本报记者得以从中了解到当前我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特别采撷点滴与读者分享。

——编者

上海市普陀区洵阳路小学:

循序渐进 建立儿童的心灵秩序

“今天的学校教育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很多德育工作浮在表面的比较多,没有深入到儿童内心。”在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教育工程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普陀区洵阳路小学校长朱乃楣看来,一段时间以来,德育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是对孩子的研究太少。“孩子是一个人,是一个具有交往、语言、探究和表达需要的人。所以,所有的教育都要指向儿童的心灵秩序。”

“人一旦建立了心灵的秩序,就会形成非常清晰的自我认识和价值观,内心会有一种伴随他一生的力量,使他不断地去实现精神的跃迁。心灵秩序是在儿童对生活秩序理解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主要来源于校园和家庭生活,因此,学校课程是儿童生活秩序形成最重要的载体。”朱乃楣说。

儿童的课程首先要回归儿童本身,朱乃楣校长介绍,洵阳路小学用26年建构了一个分科综合的课程一体化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有这样的一些特征:

洵阳路小学在进行大量画像式评估和循证研究的基础上,精准地把脉每个孩子学习的起点以及需求。上午老师分开上课,下午则开展课程整合之后的综合活动,学生称为“玩的课程”,从而在寓教于乐的玩耍中引领儿童从生活世界慢慢走向学科世界。

如果说低年级的主题课程是引领孩子在对生活秩序理解的过程中形成价值观,中年级的广域课程则是通过多广域课程的内容去帮助儿童认知生活、认知世界,从而形成儿童的世界观;高年级的广域课程则让学生走班进行内容选课,以尊重每个儿童认知成长的节奏。

课程不仅仅给予儿童乐趣和兴趣,更要关注课程内容能够帮助支持孩子,将兴趣转化为志趣,帮助儿童增加成长的内驱力,从而奠定一生成长的基石。

朱乃楣认为整个小学都处于儿童的浪漫阶段。一般来说,学校往往关注的是课程内容的逻辑和结构形态而忽略审美和感动,而这恰恰是儿童心灵培育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洵阳路小学,有一个学生可自由组合在一起设计校园空间的文化创意中心,还有一个梦想家空间改造课程,朱乃楣说,当把校园空间改造的权利还给师生的时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创造和无限的可能。洵阳路小学有学生历经2年亲自设计改建成功的一个可讲故事的少先队队室,有一个用了8年时间改造出的2660平方米的跨学科空间。空间改造力求体现三个元素:浪漫与自由、建构与生长、无处不在的分享和展示。

浪漫自由的学校是没有围墙的,洵阳路小学还把课堂搬到了上海市东一美术馆,孩子们从拉斐尔的自画像到自己的自画像,从欣赏名画到自己创作。同时,学校还举办首届艺术展,孩子们有500多幅作品参加展演,用艺术表达内心。

最近,洵阳路小学又多了个洵阳周末的新栏目,每个周末都会给孩子们介绍上海最好的博物馆、艺术展等各类展演,以此引领孩子们过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让每个孩子心里都充满美、感动及内心的能量。

对教育对孩子,朱乃楣有着这样的理解,“当人的内心对生活秩序和内心秩序不断积累,就会有自己的感悟,有了感悟就会拥有面对无序的力量,从而能够从容地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

北京八十中:

以科学家精神育时代新人

“以科学家精神为载体,坚持思政教育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规律,通过‘引进来、走出去’,多种途径建立跨学科的思政体系,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探索大思政的路径。”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校长任炜东在谈到八十中的思政教育经验时如是说。

科学家精神在八十中有着校本化的解读过程。在科学家精神传承方面,八十中的一个品牌项目就是成立了王选创新实验班。2022年,这个班和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所共同升格为王选创新实验基地。通过挖掘王选先生的事迹,把“创新精神、爱国精神、工匠精神、奉献精神、合作精神、好人精神”变成了学生日常教育的主题班会,学校在各个校区都有王选的主题宣传教育区,还建设了相关网站。

此外,在培养科学家精神方面,八十中还采取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策略。“引进来”就是邀请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给孩子们做报告;“走出去”就是带孩子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印刷博物馆等地,让他们进行实实在在的科学游学体验。

学校还整体建构了校本课程,这些课题会分阶段进阶,如初一年级是走进王选世界,感受王选精神;初二年级则是探访王选故乡,认识“时代楷模”;初三年级是秉承榜样精神,行动回馈母校。这也是王选院士提到的立爱国奉献之德,树创新求新之人。到高中阶段,课程内容进一步扩大,学习立志报国,志愿服务,践行使命担当的科学家精神。

对于大思政课建设形成思政整体合力,任炜东说,“学校有这样一个愿景:核心是将社会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开发成可以对学生形成思政教育的课堂。科学家精神在小学可以讲故事,初中可以是一种精神引领,高中就是一种人生志向的确立。这是符合思政课程贯通培养的一个切入点。”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打破学科边界,实现以育人为导向的多学科教育资源共享

对于做好新时代的德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臧峰宇教授认为:一是在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同时,要更好地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融入各门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举止产生影响,它的本质是立德树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为依托来实现价值观教育。近几年,人大哲学院除开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概论这两门思政课外,又做了大量的课程思政建设,包括设立吴玉章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等,获评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使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使哲学的课程思政覆盖本硕博各个阶段,在哲学教育中深入地践行人才培养的辩证法,把学生的德性成长作为哲学教育的首要任务。

二是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应该加强思政课的教学与学科建设的衔接。人大哲学院从2015年起开设了一门跟中学课程体系衔接得比较好的新专业,叫做政治学、经济学、哲学(PPE),开设这个专业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符合时代发展前沿的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知识,以一种综合的学养面对当下一些复杂的问题。臧峰宇称,为加强这个专业建设,人大哲学院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定式,打破学科边界的束缚,实现以问题为导向的多学科教育资源共享。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去理解这些问题,一方面,他们开阔学生视野,另一方面,打通第一、第二课堂,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开设“哲思中国: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传承发展”社会实践项目,带学生去现场实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魅力,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把专题讲座、现场教学、交流研讨等方式结合起来。

近年来,人大哲学院还尝试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让哲学老师引出话题,请政治学老师、经济学老师或社会学老师、艺术学老师共同来讨论。几位老师不同角度的分析给学生们提供了多种可能的答案。臧峰宇说,“我们要用跨学科的课程来回答学生们关心的德育问题,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以知识教育和思维方式教育为依托,不断提高德育水平,为培养新时代具有哲学理论思维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