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要闻

我的“心”与大陆同频共振

——台湾青年科学家徐博翎大陆创业记

2024年03月30日 12:04 | 作者:修菁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7头条 台湾青年科学家徐博翎大陆创业记((4227282)-20240401160213

世界人工心脏领域知名专家Dr. O.H. Frazer 向徐博翎(右1)了解心擎医疗产品。 受访者供图


创业是一场天时地利人和的较量,现在看来,我是在对的时间、对的地方,和对的人一起创业。

30年前,徐博翎的父亲作为“台商一代”,看好大陆市场前景,带着新技术将家业从岛内移到大陆,自此成为大陆制造业勃兴期的受益者;30年后,作为“台商新生代”,徐博翎带着在海外学成后的前沿技术,依然毫不犹豫选择回到蓬勃发展的大陆发展,“我想救人,我要做出大陆第一、能救治更多人的人工心脏,实实在在地帮助那些有医疗需求的患者”。她说。

■ 父亲的各种描述中,大陆是一片蓬勃发展的热土

“那时每一个暑假来上海都是在父亲的工厂帮工,会做一些电路板、焊接电子元件、画设计图、写代码等工作。所以,我从小对自动控制类的行业,就特别感兴趣,也为我后来在大陆从事科技板块的创业埋下了种子。”回忆30年前大陆留在年少时光中的印记,徐博翎和人民政协报记者分享说。

时光向前拨动30年,20世纪90年代初,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刚刚破冰,选择到大陆创业的“台商一代”被看作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一批人,能到大陆走走看看的小孩也被看作是被人羡慕的小孩,徐博翎一家人就是这样的群体。

徐博翎的父亲算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来到大陆投资兴业的台商。当时徐父设计了一种能处理复杂刺绣工艺的软件引导缝纫机,在当时大陆传统制造业勃兴的年代,他的这一业务在大陆甫一落地,即大获成功,徐家的生意也在大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父亲的各种描述中,我能感受到大陆是一个充满机会、正在蓬勃发展的地方。我当时就对到大陆,充满向往。”徐博翎回忆说。

在20世纪90年代,从台湾到大陆度假,对于大多数台胞家庭,都是一趟昂贵的旅程。不仅交通方面需要舟车劳顿,因为两岸没有直航,台胞只能先到香港再转飞机到大陆某地;到大陆后,作为台胞到大陆各地旅行入住,也远没有现在这么方便。但在年少的徐博翎的心中,一直埋藏着要到父亲做生意的地方走走看看的心愿。为了满足她的这一愿望,父亲和她立下一个约定:“如果你能主科中的一门课得100分,而且其他学科也能名列前茅,我就带你到大陆玩。”

对一个小孩儿来说,心有目标,而且是自己特别想实现的目标,内驱力和行动力会让成年人惊讶。让徐父也没想到的是,父女俩立下约定的第一个假期,女儿就达到了约定的条件,初中三年级的暑假,徐博翎如愿以偿来到大陆。

“我们家祖籍是江苏盐城,所以父亲带我在大陆旅行的第一站,就是这座城市,我很自然地在这座城市就找到一种回家的感觉。”谈到现在全家定居在苏州,徐博翎说她观察自己的一双儿女,“这里是我家”的感觉很自然地流淌在下一代孩子的心里,“大陆就是我们的家。”

■ 自主创“心”满足更多大陆患者医疗需求

在父亲工厂从小被打开机械制动脑洞的徐博翎,大学本科选专业时,很自然地选择了应用物理学,在读博期间,她接触并深耕到人工心脏系统设计及生机电系统的生理学研究领域。

谈到为何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心血管研究所完成学业,即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大陆任教,徐博翎说,她认为父亲的判断一直是有前瞻性的,“他告诉我,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大陆充满了发展机遇。2017年我决定创业,第一笔资金也是父亲支持的。”徐博翎也追随了内心的声音,“父母渐渐老去,在外求学多年,陪伴父母的时间实在太少。回到大陆吧,去到父母身边!”

2013年,拿到海外大学的博士学位,徐博翎最初接到苏州大学抛来的橄榄枝,彼时苏大是大陆为数不多开展人工心脏研究的高校。作为特聘教授和苏大生物制造研究中心人工心脏研究所副所长,徐博翎在苏州大学任教了4年多。

2017年,苏州大学启动产学研支持计划,鼓励有条件有想法的青年教师创业。“恰好,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快速落地,能实实在在地解决急重症病人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也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行动派加使命感,2017年5月,由徐博翎担任创始人的心擎医疗(苏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心擎医疗)在苏州科技城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成立。

“目前在大陆,人工心脏是个非常小众的赛道,国外目前也仅有一家公司的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获批上市,但该技术尚未进入中国市场。随着中国医疗市场的逐渐成熟,对于体外人工心脏这样高度创新的医疗器械的需求越发突出。”徐博翎介绍。

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心血管研究所期间,徐博翎带领的科研团队即投入了微创型右心用心室辅助装置的研究,其设计的装置获得过德国和美国的专利。“当你知道你在为人们的生命服务时,就会充满使命感。”说起自己的“造心”事业,徐博翎的脸上也会不经意透着自豪感。

为了早日给在一线与死神搏斗的医生提供得力武器,徐博翎以拼命三郎的干劲儿,带领团队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国际同行8~10年才完成的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的研发。2021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教授团队为一位31岁的女性心衰患者施行了体外磁悬浮人工心脏辅助手术,使其平安度过12天,等到了心脏供体。

■ 在大陆创业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

徐博翎的很多同学海外学成后,选择做投资业或者咨询业,像她选择做非常小众的人工心脏领域创业,被同学看作“头脑清奇”,“因为这个领域小众且难挣大钱,人工心脏或是人工器官这种高端生命支持设备,国际上普遍的研发周期都需要8到10年,也就意味着,开发这样的产品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法盈利,需要依靠持续不断的融资,顶尖的创新产品相应带来的就是较高的风险,所以开发这样的产品,需要整个大环境有良好的土壤。”祖国大陆的“天时、地利、人和”,资本市场的繁荣叠加国家对于高端医疗器械发展的大力扶持和良好的营商环境,给予了徐博翎最终选择创业的底气和信心。

“创业7年来,我们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各方面非常多的助力,可以说没有政府不遗余力的支持,没有资本一轮一轮的投资,我们这样的创新型企业很难走到今天。这样的事情,可能放在国际上大多数的国家,都很难办到,但是在大陆,我们就会有这样的机会去实现。我身边很多的同学、朋友看到心擎今天的发展,都觉得非常的了不起,因为我们真正做到了把前沿技术落地转化,去实际帮助到患者,挽救患者的生命。”谈到创业7年来走过的路,徐博翎心怀感恩。在她看来,创业是一场天时地利人和的较量, “现在看来我是在对的时间、对的地方,和对的人一起创业。”她说。(记者 修菁

编辑:付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