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资讯

良种良法良机良田深度融合——

奏响新时代春耕“进行曲”

2024年04月07日 10:17  |  作者:高志民 王硕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关键是春天播下的良种。良种,不仅是确保粮食高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也是满足人们对农产品营养品质需求的重要一环。

说到育种,不得不提到海南南繁。在海南三亚市崖州区高地村,风吹稻田千层浪。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院士团队种下的15亩水稻已经熟透,只等收获入仓。“我们在海南进行水稻加代繁育,目标是培育出更高产、更好吃的水稻新品种。”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志超说,田里的水稻材料,很多来自黑龙江等地,在南繁进行冬季繁育后,要再将种子寄回,春耕时在当地进行更大面积的种植。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考察时提出,要把它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由于光照气温优势,每年冬春,全国800多家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的8000多名科研人员来到南繁育种、制种。26.8万亩的土地,繁育出全国70%以上的农作物新品种。海南的南繁季,是很多省份春耕的先声。

走进崖州区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刚收获的第一季大豆经过脱粒、晾晒,正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的实验室里排队等待分析,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基因资源课题组博士高华伟介绍说,课题组在三亚有310亩试验田,其中80亩种了4万多份大豆种质资源,其余的用于新品种繁育。

仓廪充实、餐桌丰富,种业安全是基础。如今,每年因种植南繁成果——杂交水稻而增产的粮食,可多养活约8000万人;南繁成果之一的国产抗虫棉占全国市场份额99%以上,减少农药使用65万吨,直接带动增产累计650亿元……

数字化、智能化助力农田“营养餐”

在河南漯河,237.95万亩小麦正陆续进入返青期。农业专家与种植户合作,利用新型植保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治,针对冻害、群体密度、晚播弱苗等问题提供科学管理处方。同时,农业部门成立春季麦田管理指导小分队,通过实时监测小麦苗情和病虫害情况,协助农户科学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工作。

“和人工作业相比,无人机作业优点很多,除省时省力效率高外,药剂和肥料喷洒更均匀,人员也更安全。”在山东省宁阳县东疏镇一处高标准农田里,“90后”农用无人机机手郑国勇在手中的遥控器上设置好路线后,3架植保无人机便腾空而起,沿着规划路线精准飞行,不断向连片的冬小麦喷施矮壮素、除草剂。

“农时不等人,现在是春管的关键时期,我们组织成立了无人机植保协会,和50多名会员机手共享订单信息、技术指导、设备维修等系列服务。因为无人机作业效率高,加上信息沟通及时,今年我们冬小麦春管的作业面积能覆盖20万亩以上。”宁阳县农用无人机合作社理事长薛鹏举说。

眼下,我国各地农业正在迎来春耕春管的关键时期,各地纷纷借助科技手段,拖拉机、旋耕机等农业机械在轰鸣声中犁田、翻地,无人植保机在空中来回穿梭,智能灌溉机器人喷出的水滴如天女散花般洒落在麦田里……数字化、智能化助力农田“营养餐”定制,展现了现代化春耕的新面貌。

千里沃野尽“良田”

良种要播种在良田,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良法、良机只有在良田才能大显身手。2021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18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条: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在全国产粮大省黑龙江,随着天气转暖,备春耕工作有序进行,在双鸭山市集贤县一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2024年集贤县将建设高标准农田22万亩,将建设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等,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集贤县农田建设发展中心主任房月说。

截至2023年底,黑龙江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8亿亩。今年,黑龙江省还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侵蚀沟治理和农田防护林更新修复一体化实施,将建设高标准农田1400万亩、治理侵蚀沟1.2万条、更新农田防护林5万亩。

“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了一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耕地质量总体进入持续改善、稳中有升的阶段。”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要加快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力争到2035年左右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汇聚“绿”力量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良田还要配“绿肥”。

在北京昌平的农业废弃物生化处理制肥设备车间,各村收集来的枝条,经过两次粉碎之后,变成了细碎的颗粒,随后添加生物菌剂,进入一个长方形的防渗漏水泥池子中发酵,最后变成粉尘状的土壤改良剂重新回到田里,变成了真正的“绿肥”。

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团队和昌平区农业服务中心共同合作的结果,为当地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提升耕地质量,提供了众多新的技术和方法。

科技改变生活,推广种养循环模式,正在成为生态农业生产的主流方向。

在广西贵港市桂平市中桥村,通过稻虾共作,化肥使用量减少1/3,也不需要用除草剂、杀虫剂等,每年除了亩产1500多斤水稻,还能亩产350多斤小龙虾。至今,贵港市已有2.1万亩高标准农田用于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农田通过稻虾共作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亩均增收6000元以上。

借助传统的农耕智慧和现代农业科技,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效率越来越高。生态循环农业、绿色有机种植,已经成为新时代新农人的共识。热火朝天的春耕生产,伴随着新时代的“绿意”汇聚着力量,在希望的田野上大踏步迈进!(记者 高志民 王硕)

编辑: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