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4年第二期 2024年第一期 2023年第六期 2023年第五期 2023年第四期 2023年第三期 2022年第五期 2022年第四期 2022年第三期 2022年第二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3年第二期

林茂的油画风景

2024年04月15日 17:15  |  作者: 吕 澎  |  来源:《画界》2023年3月第2期 分享到: 

出生于四川广安,在巴山蜀水之间生长,林茂以一种超脱于都市尘嚣的安静叙述、描绘着心中的山水,它们是淡远、宁静的,就像一个不受任何烦扰的精神故乡。浅灰绿的山、树和树下的屋村,脱胎于常年笼罩在四川的薄雾,这雾气塑造着视觉,形成一种独特的关于灰调的审美。所有的色彩都是冲淡平和的,没有任何突兀的存在,色彩之间的关系呈现着恰如其分的弱对比,微妙的冷暖平衡与黑白灰平衡都包含在艺术家的考量中。灰调在中国架上绘画中着重强调,并不是一个偶然,它与魏晋以来的文化心理存在着非常深刻的关联。对淡远的喜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呈现一件事情的极致是淡远,正如中国文人的极致理想,是铅华洗尽、归于田园的洒脱。这种文化内涵最初呈现在浅绛山水中,呈现在赵孟頫的散逸中,呈现在米氏云山中,呈现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在整个文化复兴的谱系中,特殊的灰色调具有非常明确的象征意味,它代表着本土的视觉特征和精神气质,实际上,整个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山水部分,大多数为“灰色笔墨”,即一种内在的文化调性。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美丽塞罕坝之秋(油画)60×90cm--2018年-林-茂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美丽塞罕坝之秋(油画)60×90cm--2018年-林-茂

中国人对自然的观念,存在着一种旷野呼告的特质,那些最为动人的诗篇,都是在旷野中完成的,绘画也是如此。譬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广阔的宇宙意识使中国人很早就领会到人和自然之间尺度的巨大差异,并发展出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中国人相信,整个宇宙作为万物的共同体,存在着一种不可言说的法度。因此,能够参与这场自然的合奏、无声的盛宴,成为文人墨客的至高追求。

与此同时,达人也深知命运所能到达的极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虽然希望追求极致的天人合一,然而究竟也明白这并非是永恒,人终将受制于肉体生命无法超越的极限。正因为领悟了这一层因果,人不得不守拙归田园,在中国文化的意向中,田园恰恰包含着对人生的苦短和世事无常的深刻体悟。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美丽塞罕坝之冬(油画)50×70cm--2018年-林-茂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美丽塞罕坝之冬(油画)50×70cm--2018年-林-茂

在所有这些心理投射的综合作用下,“淡远”成为中国绘画的一种自觉感受,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林茂风景绘画的基底气质。当林茂2000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时,他的毕业创作《状态》获得了优秀毕业创作奖,这是一幅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创作,但很快他就转向了对风景的表现,并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淡远之下,蕴含的是艺术家对归家之旅的思念,它不仅仅是四川广安老家的山水形貌,更重要的是内心所构筑的质朴的心灵故园,这渐渐影响到他的“四川风景”的朴实呈现。

在他的笔下,我们仿佛看到无数次在远途的车窗外所看到的中国大地。这些浩淼的云天、水雾和田园风光,能够将许多人的思绪拉回到梦中的故乡。这种情感联结最终击败了对于崇古和刻奇的需要,使艺术家回归于淡远。在这一层意义上而言,这种客观化的淡远又是与我们对古代作者的理解完全不同的,因为它将我们的现实世界囊括在内,并消解了现实带给我们的困窘和忧愁。正因如此,作为艺术家的导师,杨飞云(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对林茂的评价是“诗意的天真”,天真意味着用纯真之眼来看待他所熟悉的世界,诗意则意味着泛舟于想象的海洋,开辟古代大师未知的航线。

太行山谷(油画)60×80cm-2021年-林-茂

太行山谷(油画)60×80cm-2021年-林-茂

碧雅特·莱芬莎德(路德维希美术馆馆长)在讨论林茂的艺术时大量涉及了欧洲现代艺术中关于“看”的历史,这种林茂式的“看”被理解为与自然风景的对话,它不是印象主义的色斑或光点—虽然它的笔触看上去与印象主义那么的相似,而是一种真正的心理风景的呈现,既是与自然对话,也与历史对话,与自我的内心世界对话,同时更是与文化共同体的梦想对话。在这种对话中,纯真的眼不做任何先入为主的区分,任何对象都被重新审视,或处于正在被审视和被初次发现的过程之中。无论是自然的产物,还是碧雅特·莱芬莎德所说的人工干预,都被不加抱怨地卷入了互动。旧事物与新事物之间的合作和并存显得如此自然,如果我们能够承认这一点的话,我们就能够大致领悟林茂的绘画语言,他在无意中流露出这样的体悟,那就是所有阳光下的这一切流变都成为岁月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朵浪花或一片雪泥鸿爪,它们终将流逝,消失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但所有的这些都无不是脉脉含情的,使人深深眷恋的甚至不是关于田园的理想,而是对田园的思念本身。

林茂就是这样安静地在古今之间徘徊和思考,就像那句赫拉克利特的箴言所说:人的一生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也无法两次看到同一种风景。林茂完成的风景画,最终是属于他自己内心的“四川风景”。在印象派对传统风景画解体之后的欧洲,虽然保留了天然的风物与环境,但是在艺术上却告别了自然,而林茂却以安静与超然的笔触,小心翼翼地恢复着自然的内在属性,这在技术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是特别宝贵的。

那-时(油画)120×240cm-2017年-林-茂

那-时(油画)120×240cm-2017年-林-茂

责任编辑:杨文军出生于四川广安,在巴山蜀水之间生长,林茂以一种超脱于都市尘嚣的安静叙述、描绘着心中的山水,它们是淡远、宁静的,就像一个不受任何烦扰的精神故乡。浅灰绿的山、树和树下的屋村,脱胎于常年笼罩在四川的薄雾,这雾气塑造着视觉,形成一种独特的关于灰调的审美。所有的色彩都是冲淡平和的,没有任何突兀的存在,色彩之间的关系呈现着恰如其分的弱对比,微妙的冷暖平衡与黑白灰平衡都包含在艺术家的考量中。灰调在中国架上绘画中着重强调,并不是一个偶然,它与魏晋以来的文化心理存在着非常深刻的关联。对淡远的喜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呈现一件事情的极致是淡远,正如中国文人的极致理想,是铅华洗尽、归于田园的洒脱。这种文化内涵最初呈现在浅绛山水中,呈现在赵孟頫的散逸中,呈现在米氏云山中,呈现在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在整个文化复兴的谱系中,特殊的灰色调具有非常明确的象征意味,它代表着本土的视觉特征和精神气质,实际上,整个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山水部分,大多数为“灰色笔墨”,即一种内在的文化调性。

中国人对自然的观念,存在着一种旷野呼告的特质,那些最为动人的诗篇,都是在旷野中完成的,绘画也是如此。譬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广阔的宇宙意识使中国人很早就领会到人和自然之间尺度的巨大差异,并发展出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中国人相信,整个宇宙作为万物的共同体,存在着一种不可言说的法度。因此,能够参与这场自然的合奏、无声的盛宴,成为文人墨客的至高追求。

归-期(油画)120×180cm-2016年-林-茂

归-期(油画)120×180cm-2016年-林-茂

与此同时,达人也深知命运所能到达的极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虽然希望追求极致的天人合一,然而究竟也明白这并非是永恒,人终将受制于肉体生命无法超越的极限。正因为领悟了这一层因果,人不得不守拙归田园,在中国文化的意向中,田园恰恰包含着对人生的苦短和世事无常的深刻体悟。

在所有这些心理投射的综合作用下,“淡远”成为中国绘画的一种自觉感受,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林茂风景绘画的基底气质。当林茂2000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时,他的毕业创作《状态》获得了优秀毕业创作奖,这是一幅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创作,但很快他就转向了对风景的表现,并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淡远之下,蕴含的是艺术家对归家之旅的思念,它不仅仅是四川广安老家的山水形貌,更重要的是内心所构筑的质朴的心灵故园,这渐渐影响到他的“四川风景”的朴实呈现。

在他的笔下,我们仿佛看到无数次在远途的车窗外所看到的中国大地。这些浩淼的云天、水雾和田园风光,能够将许多人的思绪拉回到梦中的故乡。这种情感联结最终击败了对于崇古和刻奇的需要,使艺术家回归于淡远。在这一层意义上而言,这种客观化的淡远又是与我们对古代作者的理解完全不同的,因为它将我们的现实世界囊括在内,并消解了现实带给我们的困窘和忧愁。正因如此,作为艺术家的导师,杨飞云(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对林茂的评价是“诗意的天真”,天真意味着用纯真之眼来看待他所熟悉的世界,诗意则意味着泛舟于想象的海洋,开辟古代大师未知的航线。

春江水(油画)80×150cm-2014年-林-茂

春江水(油画)80×150cm-2014年-林-茂

碧雅特·莱芬莎德(路德维希美术馆馆长)在讨论林茂的艺术时大量涉及了欧洲现代艺术中关于“看”的历史,这种林茂式的“看”被理解为与自然风景的对话,它不是印象主义的色斑或光点—虽然它的笔触看上去与印象主义那么的相似,而是一种真正的心理风景的呈现,既是与自然对话,也与历史对话,与自我的内心世界对话,同时更是与文化共同体的梦想对话。在这种对话中,纯真的眼不做任何先入为主的区分,任何对象都被重新审视,或处于正在被审视和被初次发现的过程之中。无论是自然的产物,还是碧雅特·莱芬莎德所说的人工干预,都被不加抱怨地卷入了互动。旧事物与新事物之间的合作和并存显得如此自然,如果我们能够承认这一点的话,我们就能够大致领悟林茂的绘画语言,他在无意中流露出这样的体悟,那就是所有阳光下的这一切流变都成为岁月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朵浪花或一片雪泥鸿爪,它们终将流逝,消失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但所有的这些都无不是脉脉含情的,使人深深眷恋的甚至不是关于田园的理想,而是对田园的思念本身。

林茂就是这样安静地在古今之间徘徊和思考,就像那句赫拉克利特的箴言所说:人的一生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也无法两次看到同一种风景。林茂完成的风景画,最终是属于他自己内心的“四川风景”。在印象派对传统风景画解体之后的欧洲,虽然保留了天然的风物与环境,但是在艺术上却告别了自然,而林茂却以安静与超然的笔触,小心翼翼地恢复着自然的内在属性,这在技术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是特别宝贵的。

林 茂

1975年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6年至2000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作品《状态》获优秀毕业创作奖。

2000年8月至2007年7月,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工作,中外博艺美术馆馆长。

2007年7月至2017年8月,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先后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学术秘书长、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助理、《中国艺术时空》杂志社社长。其间,2009年获评副研究员,2014年转评国家二级美术师。

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任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2018年3月至2022年5月,任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其间,2017年获评国家一级美术师,同年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导师;2021年获评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中国美术馆收藏委员会专家委员。

2022年6月至今,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2018年11月,油画风景作品《润土》荣获第36届意大利佛罗伦萨国际视觉艺术奖银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艺术家。

多幅作品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作品被国内外多家知名艺术机构收藏。


责任编辑:杨文军

版面设计:汤炜

未标题-1

2


编辑:画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