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4年第二期 2024年第一期 2023年第六期 2023年第五期 2023年第四期 2023年第三期 2022年第五期 2022年第四期 2022年第三期 2022年第二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3年第二期

谱系中的《烈焰青春》

2024年04月15日 17:15  |  作者:屈 波  |  来源:《画界》2023年3月第2期 分享到: 

从谱系梳理历史,以历史观照现实。

在全国美展雕塑作品金奖空缺30年后,《烈焰青春》斩获金奖,其优秀是无疑的。与30年前的金奖作品《鉴湖三杰》相比,两者的创作语境极为相同又路径分殊: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在时代大潮中产生;其路径则有前后相续之感却又不无行中回望之意,或可谓螺旋式进路—《鉴湖三杰》是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化过程中的代表性作品,《烈焰青春》则是从现代主义到当代艺术再到探寻写实新可能的创作,后者在中国当代雕塑谱系中的位置,可从现当代雕塑发展的经验中找到线索。

烈焰青春(雕塑)-182×45×52cm焦兴涛

烈焰青春(雕塑)-182×45×52cm焦兴涛

一、 形象的谱系

《烈焰青春》塑造了一位刚从火线下来的消防战士。他摘下头盔,一手挟头盔,一手持水喉,脸上尚有污迹,目光前望,神情淡定。单从形象上判断,该视其为壮志凌云的英雄,或是一位正在履行职责的职场中人?

按照文化的惯例,英雄除了内在品质上的超拔出群,更需从外形上凸显其卓尔不群。为表现英雄的伟岸,雕塑史上出现了各式道具:长矛、棍棒、弓箭……马则是后来的发明。英雄一骑马,高度便陡升,物理的高度为精神的高度赋形,于是,英雄骑马像每每以大理石、花岗岩、青铜等坚固的材质凿铸,耸立于高大的基座上,在纪念性空间接受众人瞻仰。英雄或坐于缓行的骏马,一手执辔、一手前伸,或与腾空之马共舞,无论是前者的高贵还是后者的豪迈,皆意在以形传神。西方现代以来的英雄雕塑,骑马像几乎绝迹,但其中的一脉,可视为骑马像的变体—此类有巴洛克风余绪的作品,强调人物的动感,以占据三度空间的大幅度动作包前孕后,将故事性与戏剧性凝于一瞬,与腾空之马上的英雄像尤为神似;另外的一脉,则凸显静穆感,以雕塑本身相对于安置场所的大体量憾人心目。

中国现当代雕塑史上表现英雄形象的名作,刘开渠的《无名战士像》可视为第一种类型,强调了人物动作的紧张感。刘开渠等人集体创作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则体量宏阔,众多人物的运动幅度虽大,但浮雕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动作的强度,静穆感与运动性共存于一体。叶毓山、江碧波合作的《歌乐山烈士群雕》,则既有如歌乐山麓巨石般的体量,又有激昂的情绪与强烈的动作,整体的静穆与局部的动势水乳交融。

相比前述作品,《烈焰青春》尺度不宏伟而与真人等大、动态不明显而近于静止、情绪不激昂而镇静自若,与此同时,作为一个低基座的室内雕塑,少了纪念性空间应有的种种标准配置—青山、旷野、广场、高台等,其如何让观众望而可知是一尊英雄的造像?

缙云之巅(玻璃钢着色)265×90×130cm-2022年-焦兴涛

缙云之巅(玻璃钢着色)265×90×130cm-2022年-焦兴涛

二、 观念的谱系

焦兴涛曾创作一件名为《巨人》的大型装置。一个用木条、钢架等搭建起来的健硕人物,周遭的钢架、梯子未拆,展场如同施工现场,作品似在制作过程中。作品的剧场性敦促观众去想象作品未来“完成”后的状态。但其实,这一拟想的未来是指向过去的,巨人的原型是四川美院雕塑系1980年代集体创作的重庆长江大桥公共雕塑《春夏秋冬》中的“夏”。作品当然可视为焦兴涛在向前辈创造的经典致敬,但意义似乎又不仅止于此。

《春夏秋冬》的创作者将四季拟人化为四个人物。这四个人物,按创作者的解释,虽未直接形塑工农兵,但“包括了工农兵,是中国人民,是中华民族”。人物原为腾空飞跃的巨大人体,后加的飘带强化了其动势。作品的动势和体量,分别对应了西方现代的两种英雄纪念雕塑模式,创作者将两种模式合二为一,算得上是一种本土化的创造。

就观念而论,创作者彼时未言明的意涵—作为人民中一员的普通人,也可以是巨人、是英雄,被焦兴涛用《巨人》明示。在1980年代以前,尽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念广泛传播,“遍地英雄下夕烟”的诗意画也时有涌现,但在雕塑创作领域,英雄的模特依然是真实的英雄而非普通大众。此外,“夏”被表现为一游泳的健美男性青年,其状态对当下通过屏幕观看过水下摄像机直播游泳比赛的大众而言,辨识起来并无难度,但于彼时是超前的,需经解释方能为人理解。这也意味着对观众而言,所谓的游泳动作是抽象或至少半抽象的。因此,雕塑从某种程度上预示了1980年代雕塑创作领域范式的渐变,即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化。

从《巨人》到《烈焰青春》,焦兴涛延续了他对英雄这一观念的理解—普通人也可以成为英雄,因此,他认为自己在为时代青年造像,也表现了“此时此刻的、年轻的‘这一个’英雄”。

魂·韵(铜雕)156×28×87cm-1999年-焦兴涛

魂·韵(铜雕)156×28×87cm-1999年-焦兴涛

三、 雕塑的谱系

现实主义这一流派引入中国,先后有过“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译法。译法的差别,来自对概念理解的歧异,前者强调出山林而趋现实,后者则更关注典型的塑造。而雕塑因材质、技术和方法的特点,与后者更为亲和。雕塑总是力图以有限的材料、少量的手段去表现大千世界的丰富乃至无限,塑造典型若能取得以一当十的效果,自然是艺术家们最好的选择。但若艺术家太过执著于典型的寻找与表现,典型形象就有可能成为理想化形象或偶像化形象—真实沦为打了粉底的真实,其与真实生活的质感、真实人物的生动相差甚远,真实本身被悬置,写实可能异化为平庸与苍白的代名词。

从1990年代开始加速的中国雕塑当代化进程,以众多雕塑家不愿放弃已掌握的学院派写实技术为前提,超级写实主义因此而成为有用的它山之石,用于重新理解现实与写实。与此同时,装置艺术兴起,其与雕塑的混杂与纠缠,使作为与现实世界之一部分完全同形的现成品以材料的名义进入雕塑。就在这一语境中,具象写实概念被提出,具象雕塑,或新具象雕塑大量涌现,刷新了艺术界人士与公众对写实雕塑的认知,也使得他们重新理解世界以及世界与雕塑的关系。

而公众,可能是决定现代雕塑发展的内驱力之一。在雕塑发展历史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雕塑以造价的昂贵、制作的费时等原因,决定了其为观者、为他人而存在的性质。尤其是进入现代以来,展览、公共收藏等制度的建立,使公众成为雕塑内置的要素,公共性也顺理成章地成为雕塑的重要价值诉求。而抵达公共性的路向多歧,其中之一,是写实技法的运用。因为,写实可能是当下中国最大众化的艺术语言,拥有最广泛的受众,几乎人人都可毫无障碍地进入这一系统,获得感受并产生共情。

橙(铜、漆)101×90×80cm-2007年-焦兴涛

橙(铜、漆)101×90×80cm-2007年-焦兴涛

结 论

新时期之初,曾创作出名作《艰苦岁月》的雕塑家潘鹤疾呼,雕塑的主要出路在室外,雕塑单从室内小型摆设或美展上找出路,终究不是办法。但室外公共雕塑在经过一段近乎野蛮的生长后,其发展状态却并不尽如人意,在“城雕”之外衍生出的“菜雕”之名与之实,无意遮蔽或故意剔除了作为公共雕塑题中应有之义的公共性。在此特殊语境中,美展作为创作者意图与公众期待视野交汇的重要场域,其中的雕塑,依然承载着为公共性赋形或将公共性最大化的任务。

美展展场里的《烈焰青春》,似乎处于雕塑与真人的临界状态。“这一个”普通的消防队员笔直地立于展台上,两眼直视前方,全神贯注,心无旁骛。或许,去掉展台甚至底座是更好的展示方式,那样,具象写实的“他”将从作品中走出来,站立于此时此地,随时可出发去完成救火任务,从而实现自人手创造的雕塑到“从天而降的‘雕塑’”的逆转;那样,将形成一个隐喻的修辞—作为英雄的“他”来自人群,“他”就在你我之中。

(作者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重庆市美协理论与策展艺委会副主任。)

焦兴涛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中国美协理事、雕塑艺委会委员、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22年,获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20年,入选教育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20年,被教育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9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作品获奖: 2019年,《烈焰青春》获第三届中国美术奖暨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2014年,《逐梦》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暨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1999年,《魂韵》获第九届全国美展美术作品展览“铜奖”;2014年,《蜕》获中国雕塑大展公共艺术奖;2017年,《逐梦》获得重庆市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4-2016)“优秀作品奖”。


责任编辑:张月霞

版面设计:汤炜

未标题-1

2


编辑:画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