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4年第二期 2024年第一期 2023年第六期 2023年第五期 2023年第四期 2023年第三期 2022年第五期 2022年第四期 2022年第三期 2022年第二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3年第二期

同修共进 以博养专

2024年04月15日 17:15  |  作者:张 继  |  来源:《画界》2023年3月第2期 分享到: 

由于先入为主的缘故,隶书成了我书法艺术生涯中最主要的研修科目。从少儿时代受身边老师影响,到中学大学期间临习古代隶书碑帖,再到大学毕业之后曾一度追随时风,又在清人隶书上进行了一段时期的摸索。直到后来开始探索碑简融合,继而走上真草隶篆乃至诗书画印融合之路,至今二十余载不曾放弃,曾刻自用印“贵有恒”以自勉。

篆书-自撰-崎曲峥嵘联-张-继

篆书-自撰-崎曲峥嵘联-张继

事实上,伴随我二十多年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之路的除了时光的更替和汗水的付出,更多的是眼界的开阔、经历的丰富、理念的完善及行动的跟进。我深知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我也常讲,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理念比行为更重要,方向比速度更重要,才情比功力更重要。当然,传统功力是基础、是前提,不容轻视。在隶书的基本功锤炼方面,我曾下过一番功夫,先是《曹全碑》,后是《张迁碑》,然后《礼器碑》《石门颂》《鲜于璜碑》《西狭颂》等都不曾放过。对于研习传统碑帖,我一向注重深入观察与研究、总结。比如《张迁碑》,我曾归纳出如下特点:方笔为主,方圆兼备;淡化波折,不夸雁尾;强调重笔,粗细相间;点画劲健,刚中寓柔;起承转止,笔法多变。字形方正,少有纵逸;重心下沉,朴茂稚拙;外收中放,拙中藏巧;错落有致,字态生动;大小参差,轻重多变。还有其它汉代碑刻、石刻十余种以及汉代简书、清人隶书多种均依样做了详尽的分析与概括。如此以来,既加深了对该碑帖的认知,也加强了各碑帖间的比较,便于分别掌握要领。

楷书-自作诗《鲸鲨》-张-继

楷书-自作诗《鲸鲨》-张继

真正进入到具体的临帖,每个环节都必须在正确理念支配下进行,见异思迁、不守法度、没有恒心、死临不悟等都是绝对不可取的。此外,还须做到对临和背临、临帖和读帖、选临和通临、实临和意临相结合,尤其是实临和意临最为关键。实临重在形,意临重在神;实临贵得法,意临贵得气;实临求共性,意临求个性;实临是基础,意临是发展。可以说,意临是从临摹走向创作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多少年来,我坚持游走并陶醉于实临与意临之间,艰辛并快乐着,耕耘并收获着。

张继篆刻作品

张继篆刻作品

在主攻隶书的同时,我也不曾偏废篆、楷、行、草,但精力并非平分。我深深体会到以点带面是颇见成效的手段。事实上,各种字体、各种书体之间审美是相通的,其创作规律也是完全一致的,只是表面特征有所区别而已。因此我坚持将主要精力投入在汉代碑刻及刻石方面,并在不同阶段有选择地实施主攻,精严追求其法度,努力表现其神采,深入挖掘其内涵。同时将《汉武威仪礼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等作为重要的辅助科目深挖精研,取碑之法、简之意,碑之金石气息、简之笔墨情趣。曾撰联句“融碑于简,求趣由心”以表达治学理念。此外,兼攻秦篆、魏碑、章草及大草等,一方面,篆书之圆劲、魏碑之雄厚、草书之生动为隶书创作增加了丰富的营养;另一方面,隶书笔法与构成之妙也或明显、或隐含反馈于其它书体,使得诸体既兼融并蓄又各具相对独立之面目,可谓一箭多雕。以篆书为例,我以《秦诏版》等小篆一系遗迹为基础,融入楷、隶之提按藏露及行、草之流便率真,并辅以浓淡虚实之墨色、轻重疏密之构图,以求潇散、朴拙、多变的艺术效果,似有所得。再以草书为例,我以《月仪帖》等章草为主调,兼篆之朴拙、楷之稳妥、隶之峭拔、行之灵便及大草之跳跃,试图于收放、动静、古新之间寻找出路,亦多有感悟。

草书-手札《致敬经典》-张-继

草书-手札《致敬经典》-张继

在早年学习生涯中,我曾相继主修过中文、绘画、书法与篆刻,并对以上诸学科都热爱有加。大学毕业之际就为自己命名了“四融斋”的雅号,即融合诗书画印、真草隶篆于一体。还撰写了题为《追求四融》的文章见诸报刊。事实上,人的精力非常有限,面面俱到难以有成。然而老一代艺术家的经典之语常常回响在我的耳旁:“宁要一绝,不要四全,但没有哪一绝不是四全在滋养。”我坚信“金字塔理念”,基础越宽厚,塔尖就拔得越高。我也曾在自作诗《创作有感》中写道:“画印兼融成妙趣,诗书合璧得天然。”诗书画印是浑然合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前面所讲真草隶篆之间的关系一样,它们相通相协、相辅相成。首先,诗文之情怀、绘画之笔墨、篆刻之神韵对书法创作的重要支撑不言而喻。其次,它们之间互为补益,更有助于多个门类各具风采,对此我深有体会。近来曾治印数百方,虽以汉印为基,然奏刀于石,经意不经意间常流露出笔情墨趣,分间布白也多有奇思妙想,暗合绘画之构图。写意国画更能将书法笔墨运用得淋漓尽致,再以诗句点题,恰如画龙点睛。当然,如何妥善处理好它们之间轻重主次关系需有明晰思路和明智规划,否则很可能步入顾此失彼或“四大皆空”的尴尬境地。对此,我一向警示自己:“同修共进,以博养专”,博为手段,专为目的。我在最近的另一文中也写道:“没有博的支撑,所谓的专难以达到高度;反之,没有专的造就,所谓的博并无真正意义”。我亦常常自我表白:诗书画印以书为主,真草隶篆以隶为主。行发于心,行成于思,数十年来志于此道,虽饱尝寂寥,历经波折,然充实而欣慰。

在此,以我日前自作联表达心迹:“孰以贞恒求古法,吾凭正大尽初心”,我之初心— 融通也!

海洋生物组画(国画)-张-继

海洋生物组画(国画)-张继

张 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作品曾在全国书法篆刻展中多次获奖,长期担任全国书法篆刻展评委。出版理论专著及诗、书、画、印作品专集多种。入选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被中宣部授予全国“最美志愿者”。


责任编辑:杨文军

版面设计:汤炜

未标题-1

2


编辑:画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