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4年第二期 2024年第一期 2023年第六期 2023年第五期 2023年第四期 2023年第三期 2022年第五期 2022年第四期 2022年第三期 2022年第二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3年第二期

吴行的坚守

2024年04月16日 16:38  |  作者:王 澄  |  来源:《画界》2023年3月第2期 分享到: 

自己与书法界隔离的时间长了,顾虑行文不着边际,便让吴行就书法的思考、追求以及对当今书坛的看法随便写几句,以作参考。看后很有感触,便成了下笔端绪。

吴行说:“书房画案一侧悬挂着《圣教序》的整纸旧拓,每日里读书临池,常会不自觉地看上一会儿。气息亲近,字里行间如同老友故交,如影随形。”

行书-东坡题跋(一)-吴-行

行书-东坡题跋(一)吴 行

时间记不清了,应该是吴行获“中国书法兰亭奖”之前,我曾对他说:“书法界太浮躁,多在急于求成,结果‘时尚’让他们撞在了一块儿。若反行其道,逆向传统,尚其古意,探其远深,当可自标孤迥。”吴行还真能沉浸其中,聚焦《圣教序》,数载不易,坚守当下书坛,不为时风所动。此正是吴行之聪悟处。

“二王”遗墨乃经典,自不待言,《圣教序》乃经典之经典,亦无可非议。然不可唯“二王”是宗,传统书法经典之众难以数计,皆可为师。这要依各人气质、学养及喜好而定。吴行的选择是自然的,合乎自我的。聚焦《圣教序》之前,“二王”一路已有相当规模,弃之可惜乃原因之一。而其气质确有魏晋风流在,和他常在一起的人对此会有感觉,这应该是更主要的原因,不知他过去是否有过“东床坦腹”,却常可见到“扪虱而谈”。这好像是错位的时空碰撞,又好像是交叉的基因作用,因此,面对旧拓《圣教序》,自然如老友故交,气息亲近。不过,最要紧处是真正深入其中,方能有此真切感受。否则,一千多年前东晋的人们都要成为王羲之了。

行书-东坡题跋(二)-吴-行

行书-东坡题跋(二)吴 行

坚守十几年后,吴行尝到了甜头。当大批的追风族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时,他已赫然立于书坛,面目独立。他觉悟道:“书法谈什么创新?创新本来就是自然之变,天之道也……”

当然,坚守的过程有时是枯燥的,吴行有时也会有小犹豫,只是犹豫,不是反复。他说:“每每也有腻的时候,不是发现了它的不好,而是发现自己为什么老写,总不能跟人家再近一点儿,再近一点儿……”显然,他的要求太高了,太理想化了。不要说时空错着位,即便王献之,与其父的差异也是显见的。我想,吴行说的是精神和境界上的靠近,而非形貌,若此,他的感受是真切的。因而,他也写点东坡书体或者其他书体,并非要弃王为苏,也非要更换主打书体,而是添加些佐料,解决腻的问题。其实,他写点苏东坡的书法我很赞同,苏的书法主要也出自于王,加点佐料变变味很自然,无须大变,便可出些新意,还宜于自家面目的渐趋鲜明。若改临的虽是行书,而风格迥异,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就会有大风险,如同本是豫菜,加的辣椒多了会变成川菜。

行书-东坡题跋(三)吴行

行书-东坡题跋(三) 吴 行

吴行的其他书体,如楷、篆、隶,无须一一赘评。各类艺术相通,何况书法自身诸种书体,大凡一种书体,尤其行楷,到一定高度时,其他书体不写则已,写了就不会差,功力使然,识见使然。

聪悟多半是基因作用,而成就大小、高低与后天的努力程度更为紧密。吴行有段话:“那会儿家里人说我四条腿走路,二楼有写字的书房,我得从一楼爬着上去,扶着到桌子跟前,写完字,自己再倒着爬下来……我是自强不息的,从来没有气馁过……”这是说他那场大病初愈时的状态,令我感动!当今有此毅力者委实不多。

行书-叶盛题画诗-吴行

行书-叶盛题画诗-吴行

曾经为医的我对他那场病记得很清楚:胃穿孔误诊,导致弥漫性腹膜炎,胰腺大部分坏死,并发呼吸功能、肾功能衰竭,历时近一个月抢救,数次往返鬼门关,竟奇迹般生还。都说他命大、命硬,我虽不信命,却感觉有种超常的精神在支撑着他。

他是名家,常要出门在外参加各类应酬、活动,但只要在家,他就会坚持每天四小时练字。同时还有一件必须坚持的“日课”,就是注射胰岛素,他患有较重的糖尿病。这也是一种精神,一种自强精神。

古时,张芝有“池水尽墨”的传说,智永有“退笔成冢”的佳话。写字人都知道纸墨不“糟蹋”够,是写不出好字来的,吴行的付出,使他这几年的字显见着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升华,这是由量到质的变化过程,也是综合素养不断提升的结果。

行书-东坡题跋(四)吴-行

行书-东坡题跋(四)吴-行

不少人只看到吴行潇洒风光的一面,却少有人关注他四肢爬楼、带病伏案的一面。我很担心吴行的身体,他的糖尿病是胰腺大部分坏死所致,无法治愈,像颗不定时的炸弹埋在体中,潜在的危机时时威胁着他,他却不在乎。这几年曾不止一次住院,和糖尿病不无关系,有次还挺严重,下了病危通知,出院后还是哈哈一笑,若无其事。我真不知该如何劝导他,但愿他的超常精神始终护佑他度过一次次险关。

我曾说过:“吴行的书法是个人的,也是时代的。”因而,要为他祈祷,祈祷他的书法更臻高迈,祈祷他的身体平平安安!

2014年4月22日于半禅堂


吴 行

别署复生。1962年生,河南渑池人。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一级美术师,二级教授。河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河南省中山书画院院长,河南省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

作品入选第三、四、五、六、七、八届全国书展,全国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展,获第二届全国中青展优秀奖、第四届全国书展全国奖、第五届中青展一等奖、第五届楹联展一等奖。2006年获第二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第一名,2012年获第四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2007年、2011年连续两届获“兰亭七子”称号,2012年入选全国首届当代名家系统工程三名工程书法大展。


责任编辑:杨文军

版面设计:汤炜

未标题-1

2


编辑:画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