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社会聚焦 社情民意 民意时评 创客说 乐观社会 画里有话 滚动资讯

首页>社会>社情民意

自主技术让国内第一煤炭下水港满眼绿色

2024年05月14日 15:06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5月14日电 您脑海中煤炭堆放和运输的场景是怎样的?是不是认为那将是灰尘漫天、寸草不生的景象,靠近它的一切物品都会被无死角蒙尘?然而在中国第一大煤炭下水港——黄骅港,你体验到的则是满眼绿色,绿树成荫、莺飞草长、瓜果飘香、鱼肥水美……俨然一幅生态园的画面。

据了解,这里是我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第一大出海口,连续4年煤炭下水量超2亿吨,占北方十港煤炭下水量的近三分之一。

GetAttachment (1)

国能黄骅港务公司三四期码头正在进行自动化装船

一边是周转频繁且规模庞大的煤炭运输,一边是“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如何做好平衡,成为摆在国能黄骅港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国能黄骅港)面前的难题,但也是必答题。

为了做好这份答卷,国能黄骅港开展了一场消灭“污染”的斗争,

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背水一战的勇气,全面治理了困扰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煤尘、煤污水两大顽疾。

打出煤尘治理“组合拳”

对煤港企业而言,煤尘治理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首要任务。国能黄骅港“解决主要矛盾”的策略,是以自主研发技术打出抑尘、扼尘、防尘“组合拳”。

聚焦抑尘,找准“洒水”这一关键核心。2016年,本质长效抑尘技术自主研发成功,并荣获第45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

在翻车机房,大家看到了这一技术的现场应用。国能黄骅港务公司生产三部值班经理杨浩介绍,本质长效抑尘技术瞄准煤炭进港环节,在翻车机底层振动器给料漏斗和溜槽上面设计安装喷嘴、电磁阀等洒水降尘设备,实现分层洒水、煤炭与水均匀混合,确保通过皮带机、转接机房、堆料机等传送过程中煤粉尘浓度降低98%以上,实现煤粉尘超低排放。洒水系统安装在翻车机底层漏斗振动给料机内部的密闭空间内,洒水落差小,水利用率接近100%。同时系统将智能洒水装置全部布置在翻车机基坑底部,距离地面18米,冬季温度保持在5摄氏度以上,实现全年洒水不间断,从根本上解决多年困扰煤炭港口粉尘治理难题。

聚焦扼尘,治理煤炭堆存、皮带运输过程中可能再次造成扬尘风险的区域,杜绝二次扬尘。

自主研发堆场智能补水系统实现堆场治理。这个通过远程控制对煤垛覆盖性洒水作业,达到控制堆场煤垛表层煤炭外含水的自动补偿系统,彻底解决了由于喷枪大水流洒水不均导致的表层冻结、洒水缺失等问题,冬季洒水后可使煤垛覆盖一层薄冰,防止起尘现象。在传送过程中,国能黄骅港针对117条总长140公里的皮带机,通过柔性落煤管、组合清扫器组、新型洗带装置及各种形式的接料漏斗等皮带机清洁技术,对皮带表面进行冲洗和清理,减少皮带沿线98%的煤尘漏,解决清扫下来的煤泥、煤污水无序排放问题。

聚焦防尘,采用物理隔离防止煤尘外溢,大面积捕捉漏网煤尘,确保煤尘无处遁逃。

将煤装进“口袋”,国能黄骅港打出一计妙招。目前企业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储煤筒仓群,48座总储煤量达144万吨,彻底杜绝煤尘污染。同时建设的高23米、总长10.18公里的防风网系统,覆盖所有露天储煤堆场,实现对堆场外部风场的有效隔离。煤尘制饼和防风绿化系统也成为防止二次扬尘的技术法宝。前者是将清扫出的煤粉送入粉尘饼车间进行水洗压饼,回规垛位,防尘的同时有效利用资源。目前每年可制作煤饼2.8万余吨,创收1000多万元。后者通过实施总面积110万平方米的环境绿化工程,降低堆场进场风速,实现对粉尘的有效吸附。

自主研发的粉尘全过程综合治理技术,可以说是国能黄骅港天朗气清的重要支撑。数据证明了这一点,目前港区堆场作业现场及装卸流程产尘点的粉尘浓度降低98%以上,实现煤粉尘超低排放。2023年,黄骅港场界总悬浮颗粒物浓度(TSP)为100.97µg/m3,约为《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所规定的场界浓度达标限值(1.0 mg/m3)的十分之一。

煤污水成为绿色港口的生态水

GetAttachment

国能黄骅港务公司水系统建设之一莲园全貌

如果说对于煤尘治理,更多的是抑制,而对于煤污水,国能黄骅港则采取了另一战术。

面对暴雨天气洗刷整个场区,污水横流、含煤污水外溢的难题,国能黄骅港提出“海绵港口”理念,形成一套汲水、储水、用水良性循环体系,既彻底解决了煤污水外溢、排海问题,又节约了大量淡水资源和用水成本。

水向来是资源,只是有时放错了地方。据了解,港口有含煤污水、雨水、来港船舶的压舱水三种淡水可以再利用。

针对含煤污水,国能黄骅港通过建设煤污水处理站,将港区产生的含煤污水分区、分级收集,经过混凝处理工艺,将含煤污水进行净化直接回用于生产,日处理能力达到6600立方米;针对雨水,通过泵站输入湿地,每年可承接利用雨水40余万立方米;针对压舱水,设计专门管道,与货轮出水口连接,收集的长江水通过专用设备收集至水池,再通过管网输送到湖泊湿地,成为港区生产和生态用水,仅此一项,每年可获取淡水资源110万至150万立方米。

在储水方面,国能黄骅港以空闲荒地、垃圾场为基础,建设水域面积近70万平方米、蓄水能力120万立方米的“两湖三湿地”生态水系,其中“两湖”主要用于雨水收集和压舱淡水回收,“三湿地”主要对污水处理站处理过的含煤污水进行有效收集和分级沉淀。还通过对污水管网进行改造,将处理后的水源与压舱水池、生态湿地和生态湖等水系串联,实现压舱水、含煤污水及雨水的有效收集、处理和利用,形成生态水系统智能循环体系。

在汲水和储水的同时,国能黄骅港结合水系储存再回用生产,基本可达到生产用水自给自足。2023年,黄骅港回收利用压舱水、雨水、中水等低价值水源约427万立方米,相当于5万户居民一年用水量,直接节省用水成本近2300万元。为了实现“港在景中建,人在画中行”的绿色港口建设,国能黄骅港还围绕扩绿降碳、岸电建设、光伏建设、绿化建设等方面出实招、谋实策、求实效,成为国内首家煤港3A级工业旅游景区,不仅成为渤海湾畔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成为了煤炭港口界的“国字号”生态名片。(闫秋图)

编辑: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