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要闻

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学家论坛在京举行

2024年05月27日 15:11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5月27日讯  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于5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举行,近90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科技工作者出席了会议活动。

11

本届论坛以“聚焦聚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主题,旨在探讨科研创新与发展趋势,致力于为推动中国科技进步与现代化建设提供思路和见解。会议期间,还召开了第八届中国企业首席科学家论坛。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齐续春和刘晓峰等领导出席会议活动。齐续春在致辞中提到,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希望科学家与企业家通过科学家论坛共同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刘晓峰在致辞中提到,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

中国科学家论坛主席、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学院院长、北京新闻文化研究所所长陈贵在致辞中提到,中国科学家论坛创办20多年以来,坚持“弘扬科学思想 传播科学精神”初心,始终与国家科技发展同步,见证了无数科技创新的突破与成就。每一届论坛的举办都是一次智慧的碰撞、思想的交融,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本届论坛上,汇聚了众多优秀的科学家、学者以及优秀的科技企业家,大家围绕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及一系列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展开深入的交流与探讨。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必将产生更多的创新思维,结出丰硕的会议成果,为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注入新智慧,为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随着中国科学家论坛影响力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有影响力的世界科学家开始关注并参与其中。202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慕尼黑大学高级激光应用中心创办主任费伦茨·克劳斯(Ferenc Krausz)教授为论坛作了题为《亚原子运动-从捕捉电子到探索人类健康:如何将基础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报告,并与中国科学家论坛组委会共同举办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伦茨·克劳斯(Ferenc Krausz)2024走进中国学术研讨会》活动。

费伦茨·克劳斯在报告中提到,在光场采样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肺癌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带来了新希望。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阿托秒光脉冲捕捉电子运动和光场振荡,进而探测生物系统中微小分子组成的变化。通过将人血浆样本暴露于单周期红外激光脉冲中,成功激发了分子振动并捕捉到其辐射的相干红外波。这种辐射的红外波,被称为电场分子指纹,是样本分子组成的独特标识。通过分析这些指纹,研究人员能够区分出肺癌患者与健康个体的血浆样本,即使在疾病的早期阶段也能实现准确诊断。对于这一突破性的进展,研究团队表示将继续努力改进技术,并推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201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教授兰迪·谢克曼(Randy W.Schekman)教授为论坛发来了视频致辞,特别祝贺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学家论坛的顺利召开。他表示,中国科学家的辛勤努力和卓越贡献,为全球科学事业的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全球科技创新的浪潮中,中国已经站在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智慧。期待未来能与中国同行开展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他特别表示,愿意通过中国科学家论坛为中国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有益帮助。

22

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是推动全球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动力。为了促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深中国与世界各国在科技领域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新思维碰撞,激发新的科技灵感,推动科技进步,中国科学家论坛开展了“2024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项目启动仪式”。此项目,将以诺贝尔奖获得者走进中国开展学术交流,与中国企业开展科技咨询活动为重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在作题为《能源安全与能源转型》报告中提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我们要准确理解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这样才能够为我们能源转型奠定基础性的认知。他认为,“富煤、缺油、少气”的固有认知只限于化石能源,但是这样的认识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应该认识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双碳”目标的实现,在牵引着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他表示,准确认识能源资源禀赋,是正确认识本国国情的要素,是影响我国能源政策、能源战略的关键点,对于确保国家长远的能源安全、引导能源转型,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专家李灿在作题为《绿色氢能及液态阳光甲醇:人工光合成的挑战和机遇》深入介绍太阳能光催化剂将太阳能转化为绿色燃料和化学品的研究思路、研究策略以及面临的重大挑战。他指出,液态阳光甲醇具有“一箭三雕”的作用,既可以解决间歇性能源的规模化储能、调峰和消纳问题,也可以作为氢能载体,解决氢能制备、存储和运输的安全性和成本问题,而且还可以资源化转化利用二氧化碳,兼顾经济发展和碳排放。从液态阳光燃料分子出发,人工光合成暗反应将是绿色生物制造的主要发展方向,有望合成各种生物大分子、药物中间体和绿色化学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理学专家蒋建东在作题为《创新药物:健康中国的科学答案》报告中介绍了中国原创药物的一些典型案例。他认为,研究古方、中药,特别是用现代的化学和生物学方法去研究,是中国原创药研发的一大特点。他表示,“中药强调君臣佐使、标本兼治,这里面蕴含着非常复杂的机理,诠释阴阳平衡的智慧。如果其中的多个化合物和原理我们都能弄清楚,那中药治疗的探索就提升到更高的高度。”蒋建东认为,中国原创药研究已经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他呼吁大家要坚定文化自信,也要不断创新,更多关注中国原创药的研究。

本届论坛设立了多个分论坛和专题讨论,涵盖了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环境工程、新材料、生态文明等多个领域,与会专家学者在会上深入探讨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理学专家蒋建东,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系统工程专家沈昌祥,中国工程院院士、森林培育学专家尹伟伦,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专家侯立安,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生理学专家匡廷云,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动力专家刘大响,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化学专家李永舫分别作了专题报告、视频报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张世平、第十二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石军、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张景安等为会议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马文普,原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第十二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张秋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齐让,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庄聪生,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会长杨显武、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协会会长姚为克、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名誉会长程功明、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凌芸等领导专家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学家论坛秘书长、发现杂志社副社长栾红燕,科创中国《院士开讲》栏目主持人荣迪申分别主持了相关活动。

据了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实力的提升,中国科学家论坛也在逐渐扩大其影响力。每届论坛都涵盖了越来越多的学科领域和参与者,成为中国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之一。在新形势下,中国科学家论坛实现了从“学术交流平台”向“科技赋能平台”的转变,积极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推动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深度融合,为实体经济服务,为我国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本届论坛还开展了企业科技创新分享、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展示、科技成果投融资对接、新质之美主题晚会等多项活动,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参与。

会上70多位优秀企业家代表在作了演讲分享。与会嘉宾纷纷表示,中国科学家论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是了解科技前沿发展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渠道,为科学家与企业家的交流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对接桥梁,一定能为我国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33

第二十三届中国科学家论坛由中国技术市场协会、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学院、中国未来研究会企业家分会、发现杂志社联合主办。中国科学家论坛创办于2002年,以“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为宗旨,是聚焦科技重大战略议题,推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平台。(如训)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