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委员讲堂委员讲堂

医学人才为啥留不下?

2014年04月30日 14:05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核心提示:

  “本地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不愿来。”这就是贵州毕节医学人才的现状,这种现状也成为制约毕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委员专家们建议毕节尽快制定医学人才培养长期规划,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一支“留得下、用得上”的人才队伍,让百姓在家门口解决看病就医难题。

  4月22日上午,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多功能厅,由民盟中央主办的第二届“民盟名医大讲堂”正在进行。台上全国政协委员、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主任张澍正在讲授“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能够容纳四五百人的多功能厅座无虚席,安静有序,只能听到讲者的声音和沙沙的笔记声。

  渴望专家多来授业解惑

  “院里经常请省里的专家来讲课、做培训,但是全国的知名专家来得不多,所以大家很渴望、很珍惜。”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陈文智透露,来听大讲堂的不光是本院医务人员,还有毕节市第二、第三人民医院,毕节市中医院等医疗单位的不少医生。

  在第二排边上,一位三四十岁左右的女医生十分认真地听着讲座,并时不时低头做着笔记。记者询问得知,她是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医生黄大苹,已经工作了11年。

  “科里经常接收心律失常方面的患者,可我们水平有限,有很多情况处理不了,特别想多学点这方面的经验。张主任是全国知名专家,能来给我们讲课很难得。希望这样的专家能多来。”黄大苹对记者说。

  “名医名家能来毕节讲学授课,我们求之不得,可这样的幸福时刻太短了。”陈文智说,近年来毕节地区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快速上升,最常见的就是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但是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只能做一些基本的手术,对于复杂的心脏介入、起搏器植入、导管射频消融等手术,还不能独立开展,必须请省里的专家来帮忙。从贵阳到毕节,虽然直线距离只有100多公里,可由于交通不便,坐车要4个小时才能到达。有时候专家还没到,患者就不行了。

  经常往返奔波在这条路上的就有贵州省政协委员、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吴强。由于他们医院和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结成了帮扶对子,他自然成了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的“常客”。“我一般每个月会来一次。今天我也有讲座,安排在下午,这不就在上午安排了几台心肌梗死患者的手术,时间挺紧张的。”吴强说,这样的讲座和培训很有必要,医生们多听、多看也会有长进。

  “我们最缺的是人才!”

  在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是最繁忙的科室之一,目前该科有床位70张,每天都满满的。“可科里只有7名医生,日常能承担倒班任务的医生只有4名。”心内科副主任金萍说。

  “人才短缺不是单一科室的问题,所有科室基本上都缺人才,一些热点科室比如心血管科、肿瘤科、重症医学科等更严重。”陈文智说,他们医院去年全年的门急诊量为46万多人次,在全市排名第一,可全院职工只有1000多人,其中,一线医护人员只有900多人。医院编制床位800余张,如果按床位和医护比至少应达到1∶1.6的话,至少还缺口医务人员两三百名。

  “经过各级政府、各民主党派以及一些爱心企业的帮助,近年来毕节市各家医院的环境和设备有了很大改善,硬件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现在最缺的是医学人才!”贵州省政协委员、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吴立荣教授表示。

  吴立荣经常来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开展心脏起搏器手术。2011~2013年民盟中央、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联合举办的“同心·健康心动毕节行”活动为毕节贫困患者捐赠起搏器,手术就是由他开展的。“在毕节每年都会查出不少符合适应症的患者,但是毕节没有一家医院能独立开展这项手术,培养人才的任务很急迫啊。”

  陈文智指出,现在毕节医疗系统面临的是“本地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不愿来”的状况:因为回到毕节待遇要比大城市低得多,职业发展空间比较小,所以那些考到全国知名医学院校的学生,很难再回来了。其实,这些年来,毕节市委、市政府对于吸引大城市优秀医学人才到毕节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通过“百千万人才工程”来招揽人才;在住房、工资和科研启动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等等。可是效果有限,有些引进的人才不久又离开了。

  留住本地人才更重要

  “其实,东部很多大医院对毕节各家医院都有支援,特别是医生的培训。有时我们也选派一些医生过去进修。但这些都是零散的,很难解决根本问题。”陈文智表示,医学人才培养周期比较长,而培养一个骨干医生至少需要10年以上时间,所以建议制定医学人才培养长期规划;相关部门支持毕节医学人才培养也应考虑可持续性。

  毕节人口有850多万,可全市目前只有一个卫校而已。陈文智希望,有关部门能支持毕节建立一所正规的医学院校,让毕节有志于医学的学子能就近求学并为当地百姓服务。

  “壮大医学人才队伍应该‘引进和自我培养’相结合,但我认为当务之急是留住本地人才。因为引进来的人才数量较少,由于环境和条件的制约,不一定能长期留下来。”吴立荣建议毕节市有关部门摸清在外就读医学院校学生的情况,支持他们的学业,帮助解决其家庭生活困难,并尽可能地为他们回乡提供优厚的待遇。

  张澍认为,要想让医学人才在毕节留得住、用得上、扎下根,不能仅靠提高工资待遇、提供住房,一定要考虑他们的职业发展前景,定期安排他们到大医院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并在职称晋升、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支持。另外,对于愿意来毕节的外地优秀人才,应协助解决配偶工作及子女受教育问题,可考虑为其子女考大学提供优惠政策。

  “此外,还应大力发展远程医学。”张澍表示,鉴于毕节交通不便,可考虑通过互联网技术,为毕节各医疗机构提供远程医学培训和远程会诊。建议有关部门为远程医学发展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

  原标题:毕节呼唤留得下、用得上的医学人才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医学院 人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