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众说众说

当“孤烛”精神与现实“相撞”

2015年04月14日 16:25 | 作者:北楚| 来源:荆楚网
分享到: 

  原标题:北楚:当“孤烛”精神与发展现实“相撞”

  一个老师十个娃,是董朝兵所在的保康县黄堡镇大安教学点的现实写照,也是我国偏远农村、山区学校的一个缩影。从“枝繁叶茂”,到如今“雀鸟离散”,大安教学点的衰败原因何在?答案很简单,“是世外,却不是桃源”,条件苦难留老师,同时城镇化也带走了山里娃。

  连日来,“孤烛”教师董朝兵的故事被媒体广泛转载,也引起无数网友的共鸣,“寒窑虽破,真情温暖”、“满腔热情,书写精彩华章”、“向最可敬的人敬礼”……的确,为“孤烛”精神点赞,再多的溢美之词也不过分,因为董朝兵守护的不仅是一个教学点,更是山村孩子教育的希望。

  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坚守精神,需要这样把个人价值和基础教育的星星之火、山村孩子的成长成才联系在一起的人。这种坚守与奉献,真挚、珍贵、无私,在时代前进的浪潮里,为一座座“教育孤岛”的成长付出着具体可感的努力。

  但毋庸讳言的是,摆在这些“教育孤岛”面前的不止教师接班人难这一道坎儿,生源的持续流失、可能的教学点撤并风险,都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正如新闻所述,老师的离开意味着学校的倒塌,说白了,是“孤烛”精神与发展现实“相撞”时两者如何共存的问题。

  无须回避,也无法回避,这种相撞背后的坚守的确感人,但更多的是悲剧色彩。董朝兵老师的坚守,是源于自己的乐于奉献、甘于平凡,但他是本村人这一身份,也是不可回避的原因。至于农村的严重空心化、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幸福感不强等问题,都一一待解。

  更客观一点说,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还会有更多的人选择走出大山,“教育孤岛”的处境将更加艰难,或将进一步衰落甚至消亡,这几乎是必然。

  但在此之前,“孤烛”精神仍是中国基础教育最宝贵的财富。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教育部门和我们的社会,乃至每一个完整的公民,都必须反思——在“教育孤岛”完成使命之前,我们有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到底为董朝兵这样的山村教师提供了怎样的条件,为偏远农村和山村孩子的教育成长做出过怎样的努力?

  无论如何,社会发展和教育转型之痛,绝不能让孤岛上的老师和孩子们独自承担。所以,行动还应该更多一点,更快一些,譬如,改善偏远山区基础条件,提高基层教师待遇、开展志愿支教活动等。这是致敬过去的教育苦痛,也是为了孩子们的明天,更是为了共同的未来!

 

编辑:水灵

关键词:孤烛精神 现实 相撞 发展 农村教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