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徐翔:戏剧人才培养着眼于世界

2014年02月10日 17:12 | 作者:辛闻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编者按:

  在北京市东城区的东棉花胡同里,有一个青藤围绕,保持着老北京平房建筑风格,占地不大的院子,传统木结构三开间的硬山式礼仪门,三樘实扇大门,四柱门簪、两座石狮,这就是有着70多年历史,为中国戏剧影视界培养出众多艺术人才的中央戏剧学院。这个不大的院落,为何能走出众多影视界的精英?这个影视精英的摇篮是如何培养和塑造国际性艺术人才的?近日,带着这个问题本刊记者走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徐翔。

  戏剧人才培养着眼于世界

  问:我看见中央戏剧学院门口挂着十几块牌匾,几乎都是国际戏剧交流与合作组织的名字,说明近年来中戏在国际合作方面非常积极。中戏能培养出众多的国际型艺术人才,这是否与我们这样的培养导向有关?

  答:2003年在我担任中戏院长之后,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为中戏搭建各种国际平台,提升学院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声誉。如2005年,我们和日本大学、韩国中央大学共同发起了亚洲戏剧教育中心。2007年,和国际剧协戏剧教育中心签署了一项协议,积极促进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一个高等戏剧教育联盟。2009年世界戏剧院校联盟成立,13个国家最优秀的戏剧院校成为联盟的首批成员。融入全球化发展进程,是世界一流艺术院校的共同追求。中国是戏剧大国,传统的戏剧教育从唐代开始,已有1300年的历史,中国戏剧教育有着厚重的积淀,需要我们很好地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因为接触和了解世界的最终目标是发展中国有特色的戏剧文化。

  问:今年中戏还举办了世界戏剧院校联盟国际大学生戏剧节,许多国家的大学在中戏进行了演出。这些让学生受益匪浅的交流项目在中戏是不是经常性活动?

  答:是连续性的活动。联盟成立后,如何交流?我们决定每两年举办一次活动,包括演出、研讨、留学生互换等。我们规定联盟中所有参与国家的学校各自用2年的时间共同排练同一个剧目,最后集中在北京交流演出。今年7个国家一起排练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认识和解读经典戏剧是发现戏剧真正魅力和了解戏剧真谛的关键所在。同一个经典剧本,不同的表演呈现,可以更有效地交流。比如各国学生塑造7个哈姆雷特,就会有7个风格有差异的哈姆雷特,各国学生在较量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研究中国戏剧的学术方向

  问:中戏这几年还发起了关于戏剧表演的“学院奖”评奖,您说希望借此为当下中国戏剧发展树立一种学术方向。

  答:当下的戏剧演出可以说非常的多样化,有时不排除为了利益而使用低劣的表演手段。中央戏剧学院设立学院奖,是想从表演方法上做一种引导。它是纯学术性质的,它是一种学术方向的引领。所以,我们从俄罗斯、瑞典、保加利亚和韩国聘请了戏剧界的专家和中戏表导演教授组成专家评委,现场观剧投票,用专业性的思考告诉社会,他们认可的表演方式和方向是什么。当然我还有一个小“私心”,就是通过学院奖的评奖,让学生看到过去一年中国最好的演员的表演是什么样的,进而集中学习。所以提供一种学术方向,首先是对当下戏剧发展的责任,其次,是为我们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

  问:所谓“学院奖”与通常所谓的“学院派”是否有关联?

  答:我理解,所谓的学院派,是指艺术形式的确定应该以艺术理论为基础。比如表演的一招一式中都应该有其理论背景,每个动作都有学术支撑,不是随意的偶然。所以,我们要通过“学院奖”告诉观众,什么样的演出是专家推崇的,是符合世界戏剧艺术表演发展趋势的表演方法。当然我们要推崇的不仅仅只是一种表演方法,而是形式多样和有个性的。

  近些年,我们的音乐剧演出很热门,动辄投入上千万搞一台音乐剧。音乐剧作为舶来品,传入中国的时间不长,目前在中国音乐剧市场是怎样的?那么音乐剧究竟怎样读解?如何把这个在英国、美国流行的戏剧形式让中国观众喜欢?培养音乐剧演员的最佳途径是什么?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建议在中国音乐剧研究会下面成立了一个全国范围的教学专业委员会,每一年要进行音乐教育的研究、演出和交流,希望能够借此探索和发现中国音乐剧艺术以及音乐剧高等教育发展的学术方向。

  主动融入国际化的进程

  问:您认为,作为国际间艺术教育合作的平台,中戏应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国戏剧艺术教育发展,使之融入国际大舞台?

  答:全世界的戏剧教育我想无非是在做两件事:一、有效地使自己国家的戏剧进入到国际进程当中,进入到大的世界潮流发展趋势中、理念里,要有意识地去做,不要等着被动地融进去,要主动与世界握手。

  问:主动推动本国戏剧进入到世界潮流和理念中去,是否会造成本国戏剧文化个性的流失?

  答:这就是我要强调的第二点,不能趋同。一定要保护本国的传统以及戏剧的独特元素,我们要把他传承下去。了解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自己的戏剧文化。因此我们也做了两件事情:开设京剧表演专业;同时定位“大戏剧”观念,话剧、京剧、歌剧、舞剧、音乐剧。前者是有意识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后者是要使戏剧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高速路”。我们要有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要能够将自己原汁原味的文化与国际认可的美学原则找到一个结合点。

  问:中戏艺术人才的培养如何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

  答:鼓励中戏的老师和学生走出去。我们现在有一个项目叫:“一个大师,一本书,一个训练计划”,让一个年轻人负责研究一位国际上的大师,跟踪他的活动,中戏负责学习费用。学习后的反馈是,越跟踪,越研究,他们越发现中国文化的伟大。走进大师,才能近距离感受到他们的艺术中流淌的血液恰恰是他对本民族文化的积淀、发展与发现,才会明白,真正的大师一定是在本国文化的传承中出现的。

编辑:罗韦

关键词:戏剧 中国 中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