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悦读 悦读

今天,你为什么还要去图书馆?

2014年02月27日 11:14 | 作者:秦悦 |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分享到: 

  自从告别学生时代,图书馆就与很多人“绝缘”了,不过,仍有一大批人继续坚持去图书馆,图书馆已非许多人记忆中斑驳的模样。今天,告诉你为什么要去图书馆的三个理由。

8607359_155235670128_2

 

  理由一:这里是深阅读的大本营

  “深阅读”是相对于阅读的浏览、随意、跳跃、碎片化而言的阅读习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一个人心智上的成熟,需要更多的深度思考。然而,阅读习惯的改变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时下,无论在公交车上还是排队的人群里,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在家中,低头摆弄手机、电子书或者平板电脑的身影随处可见。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人们被“浅阅读”困住了。这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浅阅读”,让专家学者们忧心忡忡。而如何引导读者们重回有思考、有见解的“深阅读”,去呼吸真正的书香,成为当下图书馆人研究的课题。

  春节期间,记者来到长春市图书馆,虽然是假期,但读者仍有不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积极地开展了许多活动,为的就是对抗‘浅阅读’,我们希望通过努力,把读者重新拉回到书香世界,拉回到‘深阅读’这种方式上来。”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信息的海量膨胀、生活节奏的加快,阅读的浅显化、快餐化成为一种趋势。而一所高校图书馆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结果,在全年所有借出的图书中,网络小说类图书的借阅率达到了70%以上,古典名著类书籍的借阅率不足5%。此外,阅读还呈现出功利化、缺少规划等特点。

  专家表示,“浅阅读”从某种层面上满足了大众化需求,迎合了快节奏的生活,促进人们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碎片”阅读。这些固然是“浅阅读”之所以存在的合理之处,但这种浅层次、碎片化的阅读,缺乏思考和感悟,不利于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思考力和见解力的发展。而且,由于网络作品发表的相对随意性导致内容的低俗、质量的低劣,“碎片”阅读的断章取义对公众的阅读品质特别是对青少年阅读取向、阅读习惯必然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作为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公共图书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主要文化服务中心,在保存优秀的传统文化、引领文明潮流、开展终身教育等方面是社会其他机构所不能替代的。周建文说,引导全民阅读,推广全民阅读,这恰恰是公共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公共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使命。他表示,国家在图书馆建设上投入了这么多,在“浅阅读”侵袭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必须站出来,充分利用好国家资源,做好本职工作,这是图书馆人的职责和责任使然。(江西日报,2月21日)

  理由二:图书馆“朝圣” 回归阅读最初的美好

  学生时代,读书的时间充裕,遇有喜爱之书,总会想办法借到或者买到。如今,工作压力大,没时间读书或者快餐式阅读,让阅读美好打了折扣。为此,仍有很多人坚持去图书馆借阅,他们认为这种方式能让时间过得更有意义,让阅读回归最初的美好。

  袁枚的那句经典的“书非借不能读也”,放在今天看,仍有意味。

  北京连续几日都是雾霾天气,周末出行的人也少了许多,但是为了还书,张峰还是坐了2个小时的地铁,到国家图书馆(下简称国图)还书。他与记者约在国图门口的自助还书处见面,随后一起进到图书馆,记者忙着采访,张峰则习惯地往日文区走,他自称是资深的东野圭吾迷。

  正对着二层入口的台阶前,一个巨大的影视屏幕在播放着悠扬而温暖的古典音乐,画面里是一张张文化古韵图片,让人忍不住驻足停留。

  张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网》记者,他的故乡没有这么大的图书馆,他第一次来国图的时候就爱上了这里,每个月都至少会在这里待上一天,如今已坚持了五年。“走进这个在自己的心中犹如天堂一样的地方,面对着浩瀚的藏书和诸多爱书人士,心情忐忑而谦卑,小心翼翼地靠近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说完这些,张峰自嘲“有点酸。”

  因为总馆南区正在维修,现只有总馆北区进行开放,据称,总馆南区将于今年5月份恢复读者阅览。

  进入总馆北区二层大厅,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关于“丝绸的记忆——中国蚕丝织绣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展”的展览活动,展览包括与丝绸相关的文字、图片、影像介绍,还有多种丝绸实物作为参考,能使参看者有一个实体的印象。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图书馆会根据热点时事和馆藏情况定期举行这样的展览,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和普及教育的重要途径,这种展览活动从老馆建成开始已经持续多年,因为读者们喜欢而且收效不错,所以日后将继续举行下去,读者可以在我们数字图书馆的首页和馆内公示栏了解展览活动的公告,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观看。”

编辑:顾彩玉

01 02 03

关键词:图书馆 阅读 读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