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乐观社会 乐观社会

农村广播要不要再响起来

2014年04月11日 09:09 | 作者:郝洪 郝迎灿 侯琳良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核心阅读

  我国农村广播在上世纪50至80年代普及率极高,但随着电视的普及和乡镇改革,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农村广播基本停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组织和服务农民的手段、渠道却越来越少。

  在资讯发达、传播方式多样的今天,农村广播是否有必要重新响起来?日前,本报记者走进上海、贵州、湖南等地调研。

 

  上海金山区廊下镇为986户村民安装有线广播

  听广播聊新鲜事,就像多了个伴

  4月8日上午10点,上海金山区山塘村山塘街。77岁的屠阿伯端了把椅子坐在自家门前,听着堂屋里的广播,晒着太阳。这会儿,广播里说的是养生保健,“每周五晚上还能听到我们山塘村的节目。”屠阿伯进屋拿了张节目单,“几点钟播什么,上面写得老清爽。”自从去年8月村里统一装了小广播,屠阿伯每天多了一项娱乐。

  上世纪90年代,村广播室已基本撤销,共缆喇叭废弃。随着有线电视的普及,乡镇一级广播站也开始撤并,“到2006年,我们镇上的广播站也全部撤销了。近年来,有不少村民反映,现在能听到中央的声音、市里、区里的声音,自己所在的镇里、村里的声音反而少了。”金山区广播电视台副台长丁敏晨说。

  要不要恢复以前的“田头广播”?金山区在一些镇村做了调查,“我们发现,现代网络虽然联通了村镇,村里留守老人多,他们不上网也很少用手机,村镇信息真正传播到户还是有距离。”

  去年夏天,金山区在廊下镇山塘村、中华村试点安装有线广播,免费为986户安装了小喇叭。除转播金山人民广播电台全天节目外,两个村每周固定时间插播村自办节目。有线广播成为村里中老年人的“陪伴”。

  “3间房间3台电视,广播还是要听。”屠家阿婆听不懂普通话,村里用乡里土话插播的节目格外受青睐。邻居张琼莲最感兴趣的是文化信息,镇上有什么文化活动,广播都会通知到,山塘村宣传干事蔡瑞英说,“年轻人难得回村,老人们听听广播,聊聊村里的新鲜事,就像多了个陪伴。”

  “我们也需要小喇叭。”中华村党支部副书记何叶华说。以前,村里有什么事通知大家,都是让小组长挨家挨户发张通知书,或者网上发布,手机短信推送,“可村里老人多,别说让他们上网,有些阿伯阿婆字也不识,看不懂书面通知,挺耽误事,有了广播,村里的事小喇叭里说一声,大家一听就明白了。”

  “在突发事件应急通知上,小喇叭可起了大作用。”蔡瑞英说,“去年夏天,暴雨引发汛情,村里就及时插播通知,让大家做好防汛准备。”区、镇、村插播重要通知时,小喇叭会自动提高音量。

  在何叶华看来,小喇叭是村里密切干群关系的桥梁。小喇叭传播信息,办法虽土,但是接地气。用本地方言播出区、镇新闻、解读政策,村民们更容易接受。“我们通过小喇叭广播些村里的好人好事喜事,及时记录村民们的意见、建议,传播新风尚,和村民们多了沟通渠道。”

  “有线广播进村入户,技术上不难做到,关键是内容如何吸引人。”丁敏晨说。今年,金山计划结合区内2万农户网络数字化改造,在全区推广有线广播。“眼下最缺的是人,节目制作、方言播音、设备维护都需要人。”

编辑:于玮琳

01 02

关键词:广播 农村 村里 村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