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新蓝领”:城市边缘人

社会保障缺乏 劳务权益保障不足 职业培养渠道不畅

2014年04月25日 08:50 | 作者:席敏 刘良恒 叶前 |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干10年20年一个样”

  很多“新蓝领”进城不只为了生存,他们希望通过努力换取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然而,谈到自己的职业前景时,一些“新蓝领”戏称“一眼万年”,定格在入职之初的岗位上。

  2004年专科毕业的河南小伙子左万景南下珠海,做过快递员、流水线式货仓管理员,后进入一家打印耗材公司,成为“IT新民工”。他说,受限于专科学历和岗位的“天花板”,一直难有加薪提职的机会。

  2010年,他参与了广东省团委与北京大学联合组织的新生代产业工人继续教育的“圆梦计划”,成功被北大网络教育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录取。如今,他已转岗晋升人事部经理,收入也翻了番。

  然而,像左万景如此幸运的“新蓝领”凤毛麟角,类似的提升机会着实太少。左万景参与的这项官方关爱民生工程,同期仅100人被录取。

  《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访发现,城市“新蓝领”一般参加过系统性的培训,具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并且相关职业经验也比较丰富。如育婴师均参加过系统的职业培训,并有执业资格证书,汽车美容人员曾在大中专院校学过汽车修理等专业知识等。但能够在一定规模的企业工作的“新蓝领”尚且很难获得上升通道,那些分散在仅几人、几十人的小微企业或个体户工作的“IT新民工”则感觉“一工作就到了顶”。

  在广州中华广场电子城做手机软件服务的本地小伙子李志贤说,工作一做就是5年,除了工资涨了些,并没有其他变化。“有机会,当然想去手机公司做个工程师”。

  “吃青春饭”、“干活儿没啥激情”、“干10年20年一个样”……不少“新蓝领”都发出了类似的抱怨。怨声背后,是时常萦绕他们心头的对职业生涯的强烈无归宿感。

  已在广东、福建和山东从事了6年多育婴师工作的王荣说,虽然自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仍为工作前景担忧。她说:“年龄越来越大,体力和精力都逐渐跟不上了。想从一线岗位上转为这一行的技术指导,但由于只有高中学历,继续深造的机会不多,也找不到更高层次的学习培训机会。”

  对于前途的失望,让“新蓝领”将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期待下一代能改变城市“边缘人”的尴尬。长沙李文锁城锁具中级技师高道祥来自湖南安乡县农村,从事开锁业将近13年。他说:“公司派活儿的电话一个接一个,我每天就骑着这摩托车满城跑来跑去。10多年了,整天风里来雨里去,我决不让我儿子再干这行了。”

  部分受访的“新蓝领”表示,自己这一代人扎根城市的可能性不大了,希望自己能够给子女打好基础,帮助他们摆脱父辈身份带来的种种限制,融入主流生活中去,不再做城市“边缘人”。

  专家指出,与白领、公务员甚至工矿企业的产业工人相比,“新蓝领”获取的资源更少,“往上爬”的通道更窄。一些“新蓝领”长期从事简单、重复性的劳动,在收入增长乏力、上升通道不畅、正向激励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会对工作心生厌倦,丧失积极性和进取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昕分析称,当“新蓝领”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兴趣或缺乏动机,但是为了养家糊口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产生厌倦、排斥情绪,身心陷入疲惫状态,工作绩效将会明显降低。长远看,这或将导致社会劳动效率低下,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开发。

 

编辑:罗韦

01 02

关键词:新蓝领 城市 工作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