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200元农村居家养老如何“养”?

2014年05月14日 09:39 |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但这低廉的价格能否维持?

  “肯定不够。”尤淑凤给记者算了笔账,“采购菜品、更换用具都需要钱,再加上最近人力成本提高,虽然区里、镇里都给了补贴,但每个人需要交纳700元才能维持下去。”

  200元与700元之间的差距,尤淑凤却不敢逾越,“多收了,人就不会来了。”

  如何才能维持运转?

  “必须能够自身造血。”她曾想过,能不能对外营业,“变成养老院。对村里的老人收取200元的费用,这是村民福利。对外按市场价收费,吸引城里人,每月2000元,有几个人来,我就能维持运转。”

  但这也不好实现。首先,民办养老院使用的土地须是建设用地,但村委会的土地性质不是。其次。如果要按照养老院收费,必须配备相应的专业护工和医疗人员,赤鲁村显然也不具备条件。

  尤淑凤这几天打算利用空余的房打造个大餐厅,“先接待农家乐旅游,挣的钱来补贴中心,不能总等着要政府补贴,还是自己想办法。”

  请不起专业人员

  记者在养老中心里看到,虽然这里设施先进,体检仪等甚至超过了城里社区养老中心,但是,这里却缺乏专业的老年护理人员。

  尤淑凤告诉记者,“4个工作人员,两个厨师还得帮着打扫卫生,一个门卫和一个工作人员还能帮着送餐、收拾东西。”其余如健康检查设备等,则需要村里的会计出纳、村官帮着操作。

  缺人,归根到底也是资金问题。“比如心理辅导员,都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有执业资格证的,可咱们哪去找?还有专业的护理人员,更没有。”尤淑凤坦言,“照顾老人其实不简单,需要很多专业知识与技能,可咱能提供的工资,请不来这样的专业人员。”

  除了运转资金和专业人员,还有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记者看到,虽然中心里各种设施都很齐全,但是老人们的使用率却并不高,成了“摆设”。除了来领饭,老人们对心理放松室、图书娱乐室等并不太感兴趣。

  “农村老人观念还需要转变,”尤淑凤说,“相对于城市人,他们更依恋自己的家。其实居家养老服务,是希望老年人尽量从家里走出来,到机构来接受服务,参加活动,对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情感方面很有裨益,也可以让老人更好地了解外面的世界。”

  同时,农村居家养老中心还面临着如何“入乡随俗”的问题。

  “心理沙盘没多少人用,但开辟的小菜园子老人们却很认可,可以自己种些菜。”她说,“寻找适合农村老人的服务项目,是今后的一个大课题。”

  光靠村里行不行?

  赤鲁村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办起来后,周边的朱庄村、西北台村等村,也纷纷建起了老年服务中心,开展医疗保健、三餐配送等服务。

  那么,光靠村里办养老服务中心,到底行不行?

  “肯定不行,”尤淑凤回答道,“必须有服务的网络。比如城里的居家养老服务,区、街道、社区均有服务中心与站点,形成有序网络,且服务各有侧重。”但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这些还需要发展时间。

  赤鲁村所在的长子营镇,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长子营镇镇长潘郁峰告诉记者,该镇将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镇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

  “村里建居家养老中心,由相邻的几个村合建农村幸福院,满足老人就近上养老院的需求,镇里建医养一体化中心,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医养结合的产业模式,承担政府政策养老基本职能,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盈利性质的医养一体化服务,为普通老人提供非盈利性的服务,满足老年人集中养老的需求,同时作为政府开展养老服务的日常管理平台。”潘郁峰说。

  该镇的计划是,适时引入养老服务商,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提升村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广度和深度,“引入社会资本,解决村级中心的运营压力,需要探索各种模式。”他说。

编辑:于玮琳

01 02

关键词:养老 居家养老 老人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