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金骏眉”事件的启示

2014年06月03日 09:41 | 作者:何光锐 | 来源:福建日报
分享到: 

  “金骏眉”无疑是中国茶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奇迹,同时,也可以将她看作正反两面的典型“教材”。一方面,“金骏眉”填补了中国高端红茶的空白,让武夷山的茶农、茶企、茶产业都受益匪浅。“金骏眉”串红速度之快、影响之大,令人始料未及,甚至一度出现了“送礼只送‘金骏眉’”的局面,其神奇的市场效应提示了高端茶品牌的未来潜力;另一方面,“金骏眉”市场之乱,仿冒之众,商标争夺战之激烈持久,也是茶叶界前所未有的现象。

  有人把“金骏眉”商标之争形象地比喻为一场“群殴”。那么,纷争过后,不管是参与各方,还是管理者以及旁观者,都有必要静下心来做一番反省。如果能够从一泡“金骏眉”中品出经验与教训,也许“苦涩”之后,迎来的是真正的“回甘”。

  实际上,只要我们回顾一下“金骏眉”商标之争中各方的表现,就不难发现,长达5年的这场纠纷将当前茶叶界品牌观念、商标意识、法律意识的缺失暴露无遗。

  2005年,正山茶业有限公司研发出了“金骏眉”,却没有在第一时间注册这个商标,可以说错失了最佳的时机,这也是导致之后出现“乱局”的源头。从客观上看,“金骏眉”虽然是对正山小种的工艺改良,但的确在采摘和制作环节上有所创新,因此无论由正山公司或者制茶师本人注册“金骏眉”商标,都是合情合理的。而正山公司没有立即注册商标,还与同村的其他茶厂一起推广生产“金骏眉”,反映了品牌保护意识的薄弱。

  从2007年起,以桐木茶业公司为首的16家武夷山企业与正山公司争夺“金骏眉”商标,他们以“金骏眉”品牌建设参与者与贡献者的身份,反对由一家企业独享商标,认为“金骏眉”是众多茶人茶企共同研究推广的成果,应属于“集体智慧”。如果说这16家茶企的诉求还有一定的理据,那么,那些在商标处于“真空”状态,趁机一哄而上生产“山寨版”“金骏眉”的跟风者们,虽然各自手中并不缺乏茶资源和技术,却没有任何创新精神而言,有的只是试图从中“分一杯羮”的“小农意识”。

  在这次事件中成功扮演了调停角色的地方政府和同业公会,是否也有值得反省的地方呢?

  茶产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视为广义上的文化产业。而在今天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中,文化品牌的培育,首先要求地方政府将系统的品牌战略理念,贯穿渗透到文化产业乃至地域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去。对于一些具有示范意义的文化品牌,政府需要具备超前的意识,当企业和行业缺乏足够的力量时,应当在品牌的规划、建设、推广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引导。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在“金骏眉”品牌诞生的过程中,政府部门提前介入,积极引导,也许就不会出现商标之争,“金骏眉”市场也不会陷入遍地假冒的乱局。

  茶行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又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朝阳行业。作为一个与高雅生活方式相关联的文化产业,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点滴进步都离不开创新与创意。从政府到企业和茶人,必须树立自主创新意识与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培育与保护的力度,打造以品牌为先导的商业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制高点。

编辑:付裕

关键词:金骏眉 品牌 商标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