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深·观察深·观察

新型城镇化呼唤投融资改革加速

2014年06月17日 11:11 | 作者:牛建宏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众多的业内人士呼吁,国家应加快推进投融资机制改革,尽快建立稳定的财政金融保障体系和多元化的城镇投融资机制,这已经成为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政府行为,然而,地方财政并不足以支撑整个城镇建设,所以,向金融体系进行融资就成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募集资金的重要手段。”近日,在地方调研采访时,一位地方政府的部门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

  在他看来,金融支持在城镇化设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造血功能,城镇化建设更需要金融的强力支撑。同时,该负责人也坦陈,在当前多渠道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的情况下,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非常突出。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建设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由于融资手段相对单一,融资主体相对较弱,市场化融资机制有待完善等原因,导致当前多渠道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资金的趋利性使得农村资金正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外流,出现了农村有需求但力量不足,财政有意愿但财力不足,银行有资金但手段不足的局面。

  因此,众多的业内人士呼吁,国家应加快推进投融资机制改革,尽快建立稳定的财政金融保障体系和多元化的城镇投融资机制,这已经成为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

  作为北方某省金融工作办公室的负责人,李亮(化名)最近一直忙着在省内各地市调研,调研的重点是“如何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丰富金融工具和产品,扩大资金供应,以满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各市场主体的资金需求。”

  李亮的努力是有成绩的。据李亮介绍,该省推动地市政府积极利用债券、信托融资等方式拓宽了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2013年全省有8个市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为保障性住房融资110多亿元。

  但李亮也不讳言,“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融资手段相对单一,融资主体相对较弱,市场化融资机制有待完善等。

  “例如,为推进城镇化建设,各市均成立了相应的开发建设企业,部分企业在资本实力、资产结构等方面尚待加强,难以满足金融机构的具体要求,致使融资周期较长、额度不大、成本偏高。”李亮说。

  另一方面,李亮也坦陈,地方在城镇化建设融资过程中,仍习惯于运用政府行政手段解决资金问题,没有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导致资金短缺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缓解。

  在李亮看来,解决资金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将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有偿流转到经济发达、建设用地紧张的市,用资源换资金。

  “但国家现行政策不允许节余指标跨区域流转,一些文件中提到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以土地增减挂钩收益为担保申请贷款的业务,但目前开展此项业务创新的银行较少,效果不明显。”李亮说。

  据李亮介绍,部分银行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纳入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管理,在业务准入、审批等方面可操作空间小,贷后管理难度相对较大。

  农村资金“外流”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不高,信贷支持的力度也不足,形成了农村有需求但力量不足,财政有意愿但财力不足,银行有资金但手段不足的局面。”如皋市政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透露,资金的趋利性导致农村资金正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外流,严重弱化了县域银行资金的“蓄水池”功能。

  “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权限上收,演变为单纯的吸收存款机构,并将吸收的大量农村资金通过上存流向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未能将吸收来的存款真正地用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该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从1999年开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步从农村地区撤出,唯一面向农户开展业务的农信社,其贷款也呈现出向城市及大型乡镇企业集中的趋势。

  而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来说,其主要任务也限于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并不直接涉及农户。

  “目前农发行支持城镇化建设,主要还是通过发放中长期项目贷款的形式,在贷款投向上主要集中在农村土地整治、农民集中住房建设、水利建设等少数领域,停留在信贷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远远不能满足城镇化建设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某地分行的一位负责人刘峰(化名)也向记者诉苦说。

  在刘峰看来,农发行融资渠道窄,资金成本高。和商业银行比,农发行金融服务产品少,投向单一,缺乏灵活性。

  “农发行虽然是政策性银行,但资金筹措渠道主要依靠发行金融债权,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融资成本不断提高,较高的融资成本和较低的投资回报,限制了农发行金融支持城镇化的规模和能力。”刘峰说。

编辑:罗韦

01 02

关键词:融资 城镇化 建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