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观察 观察

大学生就业:热门专业不吃香 冷门求职遭哄抢

2014年06月18日 14:35 | 来源:半月谈
分享到: 

  曾经的好专业为何突遭冷遇?

  曾受考生追捧的热门专业为何成为失业率大户?有专家指出,这与高考志愿填报有分不开的关系。考生扎堆学热门专业,造成“今天有生源,明天无就业”的状况。“班里很多同学要么报经济,要么报法律。”一名高中生对记者说,大家觉得热门专业应该好找工作,就一窝蜂地报了。

  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最新的统计数据,2013年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临床医学、艺术设计、法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这10个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毕业生规模最大,其中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和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都超过10万人。毕业生人数排名靠前的专业还有财务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和金融学等。

  为了满足考生的需求,许多高校纷纷上马热门专业,有些新设的专业和招生数量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良莠不齐。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校长黄德宽直言:“前些年,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一哄而上’,好就业的专业各个学校都来办,结果造成了宏观上的失控。”英语、法律、新闻、工商管理等这些曾经的热门专业,如今相继跌入“最难就业”之列,很大程度上是人才质量和市场供大于求的结果。

  以曾是报考热门的新闻专业为例。以往新闻类专业只有老牌院校的中文系办,近年来新闻专业的开设规模空前庞大,综合性院校、专业性院校都在抢着办。然而与此同时,受到媒体发展变革的影响,不少单位严格控制新闻采编人员的数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也整顿新闻出版秩序,削减停办了一批报刊。这样一来,新闻人才的供求失衡就显而易见了。事实上,如今就连进一些好的新闻单位实习都要通过打通“人脉”获得宝贵的机会,能够 “过五关、斩六将”杀入最后面试环节的应聘者少之又少。

  显见,随着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性的增加,许多高校在一方面扩招、另一方面生源不景气的情况下,并不是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知识水平,或者通过调整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发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是通过申办、炒作所谓“热门”专业,来迎合学生及家长,争取更多生源。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并不是“人无我有”或“人有我强”,而是相互拷贝、互相模仿,“你有我有大家有”。

  今年3月份,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关于公布201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其中,浙江有38所高校新设73个专业,而且都在今年开始招生。在这些专业中,“物联网工程”和“商务英语”等热门专业最吃香,被众多学校扎堆“抢注”。

  近几年,国家对物联网发展高度重视,物联网专业因而在高校走红。据报道,在教育部审批设置的专业中,全国共有700多所院校申请增加这一专业,目前已有数十所大学开设了这一专业。但作为一种新型专业、招生热门,物联网专业在被“热炒”的同时,该学科师资匮乏、教材短缺、人才培养定位模糊,无论是高校还是教育部门,都没有对该专业的市场需求及未来发展给予明确评估。

  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把关审核,但如果有些部门专业性不够,或者责任心不强,就难免出现把关失责的问题。一份来自我国43所新建本科高校建设的评估报告显示,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合格率仅为59.8%,专业建设合格率约为69.8%

  基于此,那些曾经的招生热门专业,在短短几年内就成为冷门的例子屡见不鲜。“大多数学校缺乏科学预测,盲目开办所谓的热门专业,导致毕业生就业能力不强,难以适应市场的要求。”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昆明市家乐福超市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陈科含说。

编辑:曾珂

01 02 03

关键词:专业 热门 高校 考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