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施立学委员的民族文化情结

2014年06月24日 10:45 | 作者:高峰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如今,走在长春伊通河畔,景色宜人,这里是长春市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曾几何时,伊通河沧桑历尽,因受环境污染严重,河水断流,几近“奄奄一息”。伊通河的变化,引起了当地老百姓的关注,也与一个人的建议息息相关,他就是吉林省政协委员、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他说,自己是沿伊通河顺流而下来到长春的,因而对伊通河怀有深厚的感情,为此,他在关注着民俗文化发展的同时,也一直关注着伊通河的改造情况。

  施立学出生在长春市朝阳区乐山镇瓮圈村一个满族家庭。1982年1月,施立学大学毕业,写了一篇名为《评〈红旗歌谣〉》的论文,在社会上引起反响,他因此被吸纳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此后,他在民俗研究的海洋里自由畅游。多年来,施立学通过多件提案,关注吉林历史与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施立学眼里,“母亲河”伊通河是亟待发掘与保护的历史和民俗文化资源。这条书入金史,因河水汹涌澎湃而得名“伊通”的河流,曾有过“水清越底,游鱼如梭,两岸林木如篦”,行驶康熙三丈二尺运粮船50艘的辉煌。在2004年吉林省政协全会期间,施立学提交了《抢救伊通河,振兴吉林经济》的提案。施立学建议从伊通河上游各发源地开始,河两岸各500米栽种以柳树为主的林木,实行封闭管理。上游要减少水田地,减少农业用地,减少工业项目,减少伊通县人口,向长春移民,把伊通满族自治县建成生态农牧区。坚决控制向伊通河排污,建立雨水与污水两个排放系统,建污水处理厂并保证正常运行等。省水利厅立即对提案作出答复,并会同有关部门开始整治。长春市政府投资3亿元对现存伊通河道进行清淤及两岸美化建设,从而使伊通河重现“母亲河”风采。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更加脆弱,更容易遭到自然或人为的损害。”施立学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是民族文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的凝聚力以及民族认同感。具体地说,应是口头传说、表演艺术、庆典仪式、民族工艺等情感、智慧和技能等等。这是一个民族的特点与影响力所在,有了这些,一个民族才能立足世界,丢失这些,或将失去话语权。

  2007年,施立学写信给时任省长韩长赋,呼吁保护和抢救佟江书院和吉林机器局,韩长赋作出批示。省文化厅即组团赴通化市和吉林市,同两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协商如何保护好两处不可移动文物。经研究、协商,通化市政府将佟江书院纳入城市规划中,从城市维护费中拿出资金,解决书院的维护问题。同时由通化市文物局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佟江书院保护规划,吉林市政府对吉林机器局的总体保护和利用作出规划。

  在历史与民俗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施立学奔跑的脚步没有停止过。他说,他这个政协委员的作用就在于将濒临失传的历史与民俗文化发掘出土,夯实基础,搭建连接与传承后人,从而发扬光大直至走向世界的桥梁。他心系历史与民俗文化,先后提出过多项涉及民俗文化建设方面的提案,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关于建乌拉街满族民俗文化园的建议》、《加大力度宣传长白山历史文化并建长白山文化风情园的建议》、《关于保护我省得天独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萨满文化的建议》等。

  施立学一直致力于民族历史与民俗文化的研究及传承,他因编辑《中国民间故事·吉林卷》、《中国歌谣·吉林卷》,获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贡献奖;因30余次在东北历史与民俗文化大讲堂上演讲,获“中国社会科学普及名家”称号。2008年,施立学光荣地当选为北京奥运火炬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就是一名传承历史与民俗文化的火炬手,马不停蹄地奔走在历史与民俗文化传递的大道上。

编辑:罗韦

关键词:施立学 伊通 民俗 文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