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储大同:肿瘤患者的守望者

2014年07月29日 10:05 | 作者:黄静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C20140729001-zx4

和储大同搭档18年的同事评价他:“把中国的肿瘤事业推进了一大步。”经他治疗的患者总会觉得:这个医生用药很不寻常,遇见他很幸运。之所以要记录储大同,是因为他符合我们对于一个好医生的全部想象。

 

  碰上他,很幸运

  霍女士,2006年确诊肺癌晚期,进行了手术和化疗。2009年复发入院,由储大同主治。因为她骨髓系统特别脆弱,很多药都不能用,储大同精心确定了治疗方案,采用小剂量方法,不断调整药品种类和用药时间。经过基因检测,显示她对靶向治疗药物易瑞沙敏感,储大同嘱咐她“服用三个月停三个月”。这种治疗方案是非常规的。通常,服用易瑞沙的患者需要每天一粒,而8个月到1年便会产生耐药性。直到现在,霍女士还在坚持“服用三个月停三个月”的医嘱。在记者面前,丝毫感觉不到她是一位肺癌晚期患者。霍女士说:“储大夫实实在在救了我的命。”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李峻岭介绍说:“储主任对于复杂的肿瘤,总能发现一些可贵的因素,找到治疗的途径,使得一些无望的患者得到生存机会。”

  有不少患者拿着储大同开出的治疗方案回当地医院治疗,当地医生虽不能理解为什么会开出这样的方案,但确实看得到效果,便照猫画虎地用来治疗同样病情的患者。

  跟随储大同出了三年特需门诊的杜春霞,更是感慨于储大同的非常规用药。“有一个病人在用过一种化疗药不起作用后,过了几个月储主任又给他用这个药,居然又有效果了。我当时很不理解这是为什么,他介绍我看国外学术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我才有点明白。”杜春霞解释,这篇学术文章很前沿,是说肿瘤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经过化疗后,肿瘤也会适者生存。杜春霞说,很多医生是没注意到这一问题,储大同不仅看到了,而且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自如。

  储大同大夫接手的病人,往往是在别人“能治的法子都用尽了”的时候,他的“非常规”治疗依然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李峻岭和众多的同事们非常清楚,储大同的种种“非常规”治疗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建立在循证医学基础上,基于他深厚的专业功底和渊博学识,并具体到个人的探索性治疗。他在靶向治疗、生物免疫治疗等前沿治疗领域具有深厚造诣,以及对药物作用机理、细胞信号通路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正如他的一位病人所说:“检测技术和药物都不断进步,储大同能把很多东西关联起来,作出独特思考和独特决策。我们能碰上他都觉得很幸运。”

  不自封,看得远

  “早在1997年,储大同就提倡多学科协作模式(MDT)。那时,国内大多数医生还不知道什么是MDT。”这种模式现在已经遍地开花,和储大同搭档18年的王金万很佩服:“我们没有他看得那么远。”

  王金万说:“简单地说,就是多学科会诊,病人是受益的。”而一位正在接受储大同治疗的胆囊癌患者深有体会:“我听过他们的会诊,对病人的病情和用药方案都非常严谨。把所有的资料放在一起,对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后,看是增量还是减量,要不要换药。参加这样的会诊是一种享受。”

  储大同从不故步自封,而是紧跟肿瘤研究的世界潮流,并结合自己扎实的研究,不断迸发出超前的理念。他的妻子林女士告诉记者,储大同现在正在关注肿瘤个体治疗方法,“比如,在肺癌病人的基因里发现了乳腺癌的基因,由于这个基因的存在使肺癌加重了。所以,不一定要用肺癌的药来治,而要用乳腺癌的药来治。”她介绍,储大同发现并救治过这样一例病人,效果不错:“这种个体治疗的方法是新概念。据我所知,只有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M.D.Anderson癌症中心原来的院长在主导这方面的研究。”

  林女士在美国从事肿瘤基础研究已近30年,她和储大同志同道合,平时多以网络电话联系,谈得最多的是肿瘤治疗方面的事。“他在给我分析病历的时候都是很仔细的,甚至画图给我看。我说是不是有点书呆子?他说不,这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夫妻分居两地,储大同在国内的生活很清苦,很少出去应酬吃饭,晚饭经常以速冻食品果腹,觉得这样可以省出时间研究学术资料。他每年会到美国待一两个月,而林女士对他这段时间的印象就是,要么在电脑旁工作,要么去医学书店扛回医学书籍。储大同的同事们觉得,看资料和看病是他最大的享受。

  已是70岁的储大同仍在厚积薄发。

编辑:罗韦

1 2

关键词:储大同 中国医学科学院

更多

更多